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在员工面前别把什么都叫“创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时髦词。事实上这个词语流行已久,甚至可以说已经发展出一种对于创新的狂热崇拜。

  据全球咨询公司Board of Innovation估计,目前市面上关于创新的书籍有大约7万种。以每天20页的速度阅读,你也要花上250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读完所有这些书。想走捷径?去谷歌上搜索一下,你会得到近20亿条结果。仅本刊就有4858篇在线个案例研究。

  创新不仅是公众热议的话题,在企业高管的议事日程中也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2019年参与了普华永道第22期年度全球CEO调研的企业领导者中,有55%表示“我们没有能力做到有效创新”,让这一技能缺口被排在了首位。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Conference Board)发布的《2020年企业高管挑战报告》(“2020 C-Suite Challenge Report”),将“打造创新文化”列为740位全球受访CEO担心的最紧迫的三大内部问题之一。

  第一次发现这个糟糕的小秘密,是在我辞去商学院教授这份安稳的工作、创建自己的咨询公司后不久。这家咨询公司的主要业务,没错你猜对了,就是帮助企业学习如何创新。

  那时,我带着最新的研究结果踌躇满志,满脑子都是各种创意,急着帮助我的第一个客户(一家全球性矿业公司)变得更加敏捷、更为创新。结果却发现,加工厂的一线管理者毫不客气地质问我:“你是不是在执委会胡喷了些什么!?”

  那之后我做每一个项目,都会在某个时点听到以各种方式提出的类似问题。就在几周前,在一家全球消费品公司的年度创新活动中,有人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对于你们这些人,创新就只是创新本身。但对我们来说,创新是没有结果的额外工作,或者可能更糟,我们会丢掉工作。”

  数据证明他们的担心是有来由的。多伦多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对美国和加拿大的1000名知识型员工(全部有正式工作且拥有大学学位)做了问卷调查,评估他们对创新的态度。除了衡量“创新动力”之外,科学家还研究了这两个国家中三个年龄段受访人群(35岁以下、35岁至44岁以及45岁以上)的“勇气”和“承担风险的意愿”等因素。

  参与者的创新动力从14%到28%不等,但在这6个不同的测试组中,只有两组超过25%。承担风险的意愿更能说明问题:一家公司中最多只有19%的人愿意承担风险,而在某些年龄段,这个比例只有11%。

  诺贝尔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花了60多年的时间研究人们如何做决定。他发现了什么?“蜥蜴大脑”——其中原始的部分全是关于恐惧、战斗和逃跑——几乎总是控制着我们的决定。因此,你可能是在用“创新”这个词表示“改进”,但员工们听到的却是“危险!危险!”的警钟在响,来不及为它做出积极的解释。

  与其让“创新”这个词吓跑所有人,何不从你所处的具体环境(行业、国家)中寻找其他可以表达连续性和好处的词汇呢?

  在与员工进行内部沟通时,全球制造企业丹佛斯(Danfoss)围绕着“主意”(idea)这个简单可控的词,大做“创新”文章。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创新,但几乎每个人都至少会有一个主意。与此类似,行业领先的建筑材料公司可耐福保温材料(Knauf Insulation)以“再创造日”(Reinvention Days)作为创新过程的核心,希望这个预示着连续性和可及性的词能够带来变化。还有一些公司为它们的行动、计划和职能选择那些强调员工最终利益的用词,比如简化工作、组织健康,甚至只是生存下来。

  虽然我没有正式的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策略有效,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丹佛斯过去从想法到新专利经常需要花18到24个月的时间,而它第一个以“24个主意”为主题的活动仅在100天内就催生了一项专利。可耐福保温材料也做得很好,赢得了一些尖端项目合同,包括在中国只用19天的时间就建成了一栋57层的大楼。

  为我开启这一切的那家矿业公司?过去7年里,欧亚资源集团(Eurasian Resources Group)在刚果开创了不用童工的全新业务,从回收废料中提取铜和钴。该公司还参与创办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电池联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联合70多家组织(包括宝马汽车、沃尔沃和巴斯夫这样的重量级企业,以及各国政府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共同为打造颠覆性的绿色能源未来而努力。这是创新?没错。不过,在这家公司的内部,这只是战略的一部分。

  “创新”这个词在企业外部的相关者听来或许很悦耳,但在需要员工参与时,最好别再用了。无论选择什么词,别忘记要考虑你的受众——而不是你、你的公关部门或是下一次达沃斯论坛上的重大公告。如此一来,创新或许还有机会。

  纳迪娅·赫谢姆巴耶娃是斯洛文尼亚高管教育中心IEDC-布莱德管理学院的前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可持续发展教授、美国精品咨询公司WE EXIST Reinvention Agency的首席再创造官(Chief Reinvention Officer)。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