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考言语理解备考技巧:成语的“活用”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讲过很多成语,让大家注意一些成语的搭配对象,比如有些成语只能形容人,有些则更为广泛。然而在我们做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正确选项的成语使用,也并非完完全全和词典上的解释一模一样,那到底是不是误用呢?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活用”而非“误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个成语:良莠不齐。而我们经常在词典上看到这样的解释: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基于这样的解释,我们往往认为这个成语只能形容人,而我们在不少主流网站也会看到一些让我们一头雾水的用法,在人民网的一些文章中就有以下几种情况:
同时,网络空间也出现了信息真假难分、正误并存、文化良莠不齐的现象,对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造成冲击。
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能够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偏少、结构不合理、质量良莠不齐,还不能满足人民对多元化、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可见,在以上两个文段中“良莠不齐”都没有形容“人”,难道官媒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么?当然不是,我们要了解成语的本义来源——莠,是一种田间常见杂草,俗名狗尾草。狗尾草的叶子跟禾苗相似,常常混在一起生长,令人难以辨认,也就难以清除。故而《孟子》有云:“恶莠,恐其乱苗也。”(意思是,讨厌狗尾草,怕它扰乱禾苗的生长)“莠”后来生出比喻义,比喻坏、恶。如“莠民”意为坏人,“莠言”意为恶言,由此我们习惯认为“莠”总是和人的行为有关。其实,良莠不齐,照字面解,是指好的(“良”的本义)和坏的(“莠”的比喻义)混杂参错。
所以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以成语的本义为基础,同时也要留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把逻辑填空做对,毕竟原作者的用词也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不能过分“钻牛角尖”,要了解成语的活用,避免一刀切的错误。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2023年国考言语理解备考技巧:成语的“活用”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讲过很多成语,让大家注意一些成语的搭配对象,比如有些成语只能形容人,有些则更为广泛…
-
考点|高考频率极高成语汇编
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 管理大师德鲁克60句经典名言建议最少读3遍
- 词语笔记:延安时代创造创新的汉语词汇(下)
- 谈创新发展金句89例
- 创新也要有核心竞争力
-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从新词、热词、暖心词看创新、热点和民生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