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之高、出台政策密度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形成从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到重大行动的完整体系,推动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

  科技自立自强正在快速从理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近年来,中国科技界的改革浪潮此起彼伏,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从基础研究切入,确立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路线,在全社会营造依靠科技、支持科技的科学文化氛围。全国从上到下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与认同,成为科技至上最突出的表现。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李侠认为,自技术“卡脖子”事件发生以来,从外部引进渠道获得知识这条路径开始面临危机,此时,第二条路径——科技自立自强就成为最值得期待的替代路径。这条路径可最大限度避免习惯性依赖,有利于激发科技共同体的创造性与独立的知识生产能力。近几年国家强调的国家实验室建设、大科学工程、重点国家研究机构的改革、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以及对科技领军企业的充分肯定等,都体现了中国科技体制在物理载体层面正在经历深刻的转轨,以此全面支撑原创性知识生产、高端人才培养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支撑科技发展路径转轨的物质条件有了,还要从僵化的评价体系中为广大科技人员松绑。近三年来,多部委联合发布破“四唯”、破“五唯”的通知,就是要从评价机制方面解放科技人员,并引导科技人员从传统科技发展范式向新科技发展范式转型;再者,近几年基础研究经费的逐年增高,这些都表明科技自立自强正在快速从理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一种新的科技生态正在形成,新的科技发展范式的样貌已清晰可见。为此,必须通过基础研究提升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建设科学文化,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源于科技的可持续支撑。【详情】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党的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各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支撑。

  科技创新赋能社会治理智能化。党的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智能化的重要途径,可以打破数据孤岛和时空壁垒,促进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深度融合,形成“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激发社会治理的创新创造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胜会、李丹华认为,科技创新能够突破传统治理理念的桎梏,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注入更大能量,同时能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研判社会治理问题,找出问题根本,突破了过去因问题的偶发性、不规则性和模糊性而导致无法精准发现问题的局限,减少了治理空转现象。因此,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一方面要以人为本,科技嵌入社会治理领域,不能一味考虑提高智能化水平,还要根据受众人群的年龄、职业、接受度等实际情况,有类别、有针对性地推进科技创新嵌入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挖掘科技创新为人服务的功能,打造信息驱动、人机协同、数据共享的“智治”体系,推动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便民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服务水平,建设政务服务网络自助办理、民生服务一证通行、管理服务全网协同等便民化、普惠化工程。要加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依托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在风险预警、治理、防范和治理决策、管理、评估等方面的水平。要加大对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开展科技创新的资金、制度、人员等的支持力度,激发科技创新赋能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详情】

  科技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流域要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深入落实创新发展战略,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何楠、李贵成表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跨地区举措,需加强区域联动并扩大流域对外开放水平,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力作用,构建多元领域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首先,应从国家层面,采用“政府主导实施,实验室自主管理”的创新形式,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形成支持黄河流域各省区联动、开放协同的新型科研机构,为全流域、多省份、多学科的科研创新提供平台。其次,鼓励采用“研究院所+政府+企业”的合作新模式,全力打造工业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示范平台,深化黄河流域产学研合作与成果共享,为黄河流域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领域提供发展动能。最后,围绕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协同攻关,在黄河上游地区,重点解决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生态保护等技术难题;在黄河中游地区,重点解决水土保持、水沙调控等技术难题;在黄河下游地区,重点解决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等技术难题。【详情】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进一步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李哲、韩军徽强调,迫切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放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大背景下系统谋划、重点推进。一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亟须整合各重大创新领域优势科技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推动我国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依托我国优势领域,打造科技创新长板,努力抢占关键领域战略制高点。二是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需要统筹布局、协同发力。这就需要构建和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各重大创新领域优势科技力量,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支撑我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迭代升级。三是破解整体效能不高、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硬实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亟须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抓手,实现国家创新体系深度重构。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统筹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破除限制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重塑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格局,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增强我国创新体系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详情】

  要以创新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基础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取得明显成效。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基础再造课题组盛朝迅等指出,整体而言,“专精特新”企业在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质量效益、创新引领力、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对此,必须强创新,围绕链条式发展促进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一方面,支持企业树立专业化发展价值导向,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等产业基础领域开展研发,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专业化发展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另一方面,支持一条龙链式创新,以重点产品为龙头进行全产业链持续创新能力建设,搭建专业化配套协作平台,支持大企业打造开放共享共创式创新平台,共享行业共性技术资源与成果,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合作研究,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设计、材料开发、工艺开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推广等环节开展协同攻关,推动产业链式突破、一条龙发展。【详情】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