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郝立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习治国理政思想的要义及特征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天,我要谈的主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比较清楚的,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也就是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总在中央局集体学习的时候提出,要“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词,一个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涵有所区别,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世界范围内的,这个涵盖面是有时间的界定。那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上范围宽一点,也包括了上个世纪后10年。另外,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很强的民族特点,有地理区域。现在把这两个词并起来使用。习总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2016年12月7日到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都提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以,我把习总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放在这么一个框架里来谈,今天重点讲一下我的体会,有可能讲得不是很全面,有的概括也不是很准确,但我尽力所为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学习体会。

  什么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做一个简短的概括,习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内容丰富,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习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一些特点,大的方面来讲是,把握时代特点,面向中国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破解理论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一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创新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讲,但是我想至少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以时代为坐标的问题导向。时代有纵向、有横向。纵向就是历史,总讲到中华民族历史,那就是上下五千年;讲到社会主义历史就是上下五百年,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列宁又通过十月开辟了无产阶级的新时代,中国党人又在中国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和理想。横向就是世界。我们通常用两个比较学术的词语来形容,一个是共时性,一个是历时性。横纵两条线构筑了一个坐标,看问题就要放在这个坐标下来看,这就是问题导向。所以,习总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他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意识,而历史意识是跟问题连在一起的,不是空的。

  第二个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这个创新是有规律的,我们讲始于问题、基于实践,创新首先要从问题开始,要从实践中寻求动力。所以,习总讲,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里提到两个创新,理论创新是以实践创新为基础的,我们有这么多改革的经验,才会有这套理论。

  第三个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总说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还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第四个特征,以民族为特色(或者以中国为特色)的话语体系。习总的讲话可读性强,在语言风格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特色,很接地气,也很尊重传统文化,引用的古语、经典故事也很多。当然,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应该包括思想体系,不简单是一种表达,还应该内含一种思想,这是我们学术话语体系、理论话语体系应该延伸到的方面。

  关于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习总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博士生写论文、硕士生写论文,我们经常讲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不要像写教材,说一些知识给别人听,而是要解决什么学术问题、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所以,习总讲创新的起点、创新的动力都来自于问题。他说:“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另外,他特别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原创也是与时代连在一起的,不要“炒剩饭”。“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这个起点就是问题起点、时代起点。

  这个时代中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列举几个。第一,全球化。我们过去讲,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有利的一面,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线日,特朗普就任讲话里强调出“美国优先”。“美国优先”的潜台词是什么?意味着过去美国遭到了全球化的损害。你看,全球化是由美国来导引的,他们制定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拓展、扩展、流动的规则。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在这个“快车”里掌握了先机,采用了正确策略,顺应了历史变化的潮流。所以,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球化带来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那么,在下一步的全球化中,我们怎么去迎接新的挑战,怎么去避免一些问题,又怎样抓住一些机会,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市场化。从改革开放开始,市场和计划结合,走到了今天,以至于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在经济上搞资本主义。我们怎么来回答?我觉得还是要用那个著名的判断: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走的是什么路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书本上没有,其他国家也没有现成的经验,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党领导下自己选择、探索出来的一条独特的道路、成功的道路。市场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大量的“怎么管”“怎么导”“怎么用”是我们思考的课题。

  第一个“三”是社会有三态:经济新常态、新生态、文化新样态。经济新常态,大家都感受到了。我们讲新常态,指的就是经济新常态,有的同志将其泛化,什么党建新常态、生活新常态、服装新常态、睡觉新常态,这是滥用。经济新常态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速度的换档;一个是结构的调整;再一个是动力的改变。新生态,包括我们前面讲到的一系列的理念,以及反腐、从严治党,这都是新生态,对不符合要求的环境进行改变,创造出一种适合健康的生活的新生态。文化新样态,文化的“三交”交流、交融、交锋,现在我们通常讲国内国外的人文交流、文化交流、思想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激荡、碰撞非常多,价值观念的PK和互相影响也很多。交流是必然的,交融也是必然的,但文化的发展有自觉性、盲目性,我们要自觉地对待它,在交流中有交融,好的东西会结合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坏的东西也有可能会互相影响。在交融中要注意有交锋,交锋就是对立、斗争,有文化安全问题。所以,我们既在交融中看到交锋,在交锋中也要看到有交融的方面,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要截然对立起来,不要一讲对立就不讲学习借鉴了,或者一讲借鉴学习又不讲交锋了,这都是不对的。

  第二个“三”是在全球范围内有三大共识。我简单讲一讲,这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观念,供参考。一个共识是生态危机共识。还有一个可能有争论但也越来越成为共识的共识,即:资本主义具有自发性、放任性,如果我们放任它,不加控制、不加节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包括生态危机的后果,以及社会的不公正、不稳定的问题。第三个共识是现代性之死。这是后现代主义话语中的一种表达。它认为,现代工业文明有两大缺憾,第一个缺憾是制造了人和自然的对立,第二个是制造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所以建议用后现代文明来取代现代文明。后现代文明主张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建立起来。当然,这个话是有道理的,但看你怎么开药方、怎么诊断,病根在哪里,药方在哪里,这也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但是,从提出问题的角度来说,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