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精神指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围绕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问题、新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问题、文化软实力问题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新时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我们看来,习总所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思想的核心,事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方向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制度稳定和社会安全团结的基础,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习总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能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总2016年在党的新闻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突出了强化阵地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和国内思想分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较强的认同。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特质,也是中国党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方指导、正确方向指引和重要思想保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已写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这一工程不仅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命题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信和理论自觉。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意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为了更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独特贡献。

  二是凝聚作用,主要体现为提出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合力的大小决定于凝聚力,靠什么凝聚?靠精神文化。中国力量的凝聚主要靠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提出中国梦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夙愿,凝聚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习总在中央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以“三个倡导”24个字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是求得全国各族人民梦想“最大公约数”的通俗表达,两者对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是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推动文化创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和国家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文化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一个社会大的变革或进步往往都源于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新观念的涌现和传播。可以说,文化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新的重大举措首先体现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迫切需要概括和提炼,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成功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当今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去破解。文化创新要求必须创作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精品。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是衡量和检验文化创新和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

  四是决策作用,主要体现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习总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的专业化智库。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充分体现了文化对于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的作用;致力于解决最前沿的现实问题,是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传播先进的理念,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公共政策,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是支柱作用,主要体现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充分反映了以习同志为总的党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飞速增长,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不仅可以有效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能够大大增强文化的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尊重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关键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能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尤其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矛盾时,经济效益理应服从社会效益。关于这一点,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着重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发展要符合正确的导向,最终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六是辐射作用,主要体现为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先进的文化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先进的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的价值理念,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效仿力。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习总在中央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把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等等。习总在出访中也多次阐释和推介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魅力。他还特别强调文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是民族之根,体现为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只有不断发扬和创新,不可能丢弃;弃之,中华民族也将不复存在。党的以来,习总多次指出要重视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本质上讲,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当代价值。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得到繁荣发展,能否发挥出强大的支撑作用,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目标至关重要。习总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我们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在习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文化战线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一定能牢固耸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作者: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经历了从新主义向社会主义和从社会主义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次历史性的转变。”(同上)“多事之秋”使进一步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人民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新情况的出现又使他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都不可避免地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讨论中遇到的一些争议和质疑,也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层面来解决。

  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我国人民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作出的选择,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党简单凭主观愿望来决定的。

  前11个月 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