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解读科技创新“关键词”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如何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我市又将如何围绕这些关键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徐州力量?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听一听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的计划与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构建高能级科研平台体系。”徐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秦飞说,一是以省级重大科研设施预研为基础,积极对接国家发改委,在2023年启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调查中,力争列入国家建设行列;二是围绕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大调研考察,深挖科研平台资源,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培育新的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三是积极打造淮海经济区先进材料研发基地,攻克一批新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为我市新材料等重点研发平台,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能力;四是在创成省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加强与应急管理部所属的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沟通协调,联合创建安全应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布局建设云龙湖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冉进财表示,高校要充分发挥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学校将着重从三点发力。

  一是强化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实施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培育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卓越科研组织谋划能力的战略科学家队伍,打造北京能源资源战略研究院等高端智库;持续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科技需求,实施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二是强化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开展有组织、体系化科学研究。建立校内科技资源与校外科技资源、重大科研任务与科研平台、多学科与多单位“三结合”的联合攻关模式,完善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政策,持续加大经费和资源投入力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战略性矿产开发利用、重大灾害防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展项目前期培育,以项目培育带动项目突破乃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三是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项目牵引作用,依托大项目培育更多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领军科学家的“头雁”作用,建立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科研团队;强化科研育人和项目育人,鼓励青年教师进大项目、大团队,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取得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养、锻炼一批未来的领军科学家。

  “核心技术关系着国运民生,因此必须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徐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院长田树平说,医疗健康行业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样十分艰巨。我们将高效的加强人才培养,为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提供优越的条件;努力引进并研发能探测更细微病变的影像设备,设计研发更精准的扫描技术和AI诊断软件,从而做好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冉进财认为,加强基础研究,大学要坚持稳定支持、鼓励自由探索,坚持创新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基础学科发展,为能源资源领域前沿技术创新培育先发优势,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具体来说,学校将聚焦国家战略、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根基;紧扣江苏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着力突破相关领域碳达峰关键技术与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潜力的青年人才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开展预研;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力学等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发展,加大资源投入建设江苏省数学应用中心;持续夯实技术科学基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瞄准新兴技术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构建大平台、形成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持续稳定支持一批前沿研究方向,打造承担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师资队伍,支持青年教师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自由探索,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原始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科研既需‘顶天’,更要‘立地’,科研工作的最终价值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冉进财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强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优化校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校企共建研究院为抓手,培育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协同体,引导企业在技术研发阶段投入资金、人力等各种资源提前介入,支持科研成果跨过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同时校企联合体将积极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重大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入推进技术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重大成果转化。

  江苏淮海科技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王栋介绍,近年来,通过深化以矿大为代表的本土院校协同创新,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职业健康研究院、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一些优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校地协同创新合作,加强与矿大等驻徐高校院所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中国安科院对接联系,及时跟进已进驻科研项目的运行发展情况,提升产业化、市场化项目质量和效益,为创新未来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江苏淮海科技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王栋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们精心培育创新主体,壮大科技创新“生力军”,围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加大科创项目招引和高成长性企业提升工作力度,增强对创新主体的综合性支持和保障,分层服务、分类扶持,扎实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同时,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重点推动中矿岩土、中矿大正等建成“专精特新”企业,布局建设一批行业领先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力争2年内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超10家。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衔接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坚守“建城初心”,聚焦“2+1”产业定位,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情况,千方百计保住市场主体,精准做好企业纾难帮扶,紧盯全年考核指标以及专精特新引培、科研平台打造等重点工作落实,全面提升对全市创新型经济贡献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作为今年在徐州实现落地的氢能企业,我们要全力打造氢能核心装备和应用项目建设落地,为氢能产业的集群融合快速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徐州海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路韶松表示,将在强链补链方面,加快氢能燃料发动机上下游产业链的生产落地,推进氢能核心零部件和新材料的二期项目建设,打造完整的氢能产业集群。同时,将强化人才赋能,聚力打造一支高端氢能新能源人才队伍,为引领高端氢能产业发展赋能助力,吸引更多的“氢朋友”来徐州聚合发展。

  “按照报告的要求,结合徐州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和我院自身发展优势,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工作,助力淮海经济区乡村振兴。”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强说,一是完善区域优势根茎类作物种质资源库,加强主粮作物和特色作物优异种质资源保存、鉴定和创新,挖掘更多优质、高产、抗病、抗旱耐盐等新基因。二是建立高效分子育种平台和扩建科技创新基地,加强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水稻、甘薯、玉米、大豆、花生及大蒜等新品种选育。三是建立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中心,建立健康良种繁育体系,研发绿色高产配套栽培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四是研发甘薯、大蒜等贮藏保鲜和初精加工减损技术。

  “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工作者,我们将立足种业创新,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江苏保丰集团公司总经理丁养锐说,“这些年来,公司每年投入研发占比5%以上,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积极和农科院所合作,加快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力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着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着力选育适合本地区的高产绿色中强筋小麦和优质多抗稻米新品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