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什么是创新
第一部分我要讨论科学技术研究跟发展中的创新。我给大家先举几个例子,第一个就是双螺旋,这是英国人科瑞特和美国人沃森在1953年的照片,是在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在那一年写了一篇文章震惊了世界,大家公认他们的文章是20世纪生物领域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发现了DNA的结构是一个双螺旋,这个图就是为了使他们自己了解DNA的结果自己做的模型。这个模型如果用这个图看比较清楚,是两个螺旋(右转),可以想像成是一个很长的梯子,中间一格一格然后扭起来。请大家注意梯子上面有T跟A有C跟G,ACGT的排列就是决定基因的信息。所以所有的生物它遗传信息就在双螺旋结果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说:我们提出的双螺旋对应结构,所谓对应结构就是两个连着一个AC或者GT,对应结构可能是细胞一分为二的复制基础。如果把双螺旋切开变成两个单螺旋的话,每一个单螺旋都有全部的DNA信息,可以各自补一个单螺旋,造成两个双螺旋。
发展之间先有基础的研究,然后底下通过发展研究到生产研究,这一系列连锁起来的发展中间需要无数多的创新。这些创新的性质不一样,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创新跟发展性研究所需要的创新,跟生产研究所需要的创新性质不一样,可是每一个都是对于人类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行动。
第二个例子我跟大家讨论一下发电机。发电机原始叫做电磁感应,这是1831年英国人法乐迪(音),这个图是当时他在文章画的图,是非常简单的实验,有一个线圈,两条线通一个电表,线圈里面放一个磁铁,他发现磁铁不动就没有电,电流是零,可是他把磁铁拿来动一动,不管是向外还是向里拉,电表就动了。所以他发现在线圈的附近如果有磁铁是动的话就要产生电,这就是所谓电磁感应。这个感应的发现对于人类的历史贡献是无法估计的。通过它的发现过了几年就产生了一个仪器叫做Faraday disk,在中学和大学的实验室都可以看到。有一个东西动,然后周边的线圈就产生了电。所以Faraday disk的研究是基础的研究,这个研究已经到了发展型的研究。这个发展型研究再发展下去就变成一个比较大的机器,可以产生2千瓦。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四川大地震有很多救灾的物资,我就看到有很多这种发电机近代的样板。再发展就变成了近代大发电机,这在世界上多得不得了,比如说三峡就有32个大的发电机,每一个可以发7000万千瓦,一共发220000万千瓦。起源就是刚才给大家看的实验。
第三个我讨论以下近代的计算机,这是30年代在法国波斯顿当时的计算机,里面是用一些轴和转动的东西以及皮带,这是当时做的最大计算机。这个机器内部有什么呢?有18000线次乘法,对今天来说完全是儿戏,可在当时是完全了不起的成就。我想岁数是60岁以上可能看过真空管,这是线个真空管,机器就变成很大了。今天的PC机容纳不了18000真空管,这里面关键的事情就是要发展出半导体。真空管太大了,如果不能缩小今天的世界就不会有PC,不会有手提电话。缩小的关键是半导体,那么半导体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基础科学叫做量子力学的产物,量子力学是理论物理学20世纪大发现,我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性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和世界的关系。用了半导体可以出来芯片,芯片可以代替笨重的真空管,就发展出今天的计算机。如果把今天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讲一下的线年发展出来,纯粹是基础的研究。到了50年代用量子力学的观念发展出来了半导体的观念,以前只知道有导体跟绝缘体,那时发现介乎两者之间有一个半导体,半导体就等于可以变成导体可以变成绝缘体。美国三个物理学家发现这个的时候想到这个可以代替真空管,可以使之变得非常之小,就产生了后来的芯片,有了芯片才有后来的高速计算机,也就是说有了高速计算机才有了今天的世界。
刚才所讲的这些创新都是发现或者发明,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哲学问题,是不是有一个很清楚的分解,哪个叫做发现?哪个叫做发明?这是有无休止的讨论,尤其是数学里面的定理有些发明和发现是讲不清楚的。但是这种发现和发明是科技发展里面一个重要的特点。今天国内讨论创新往往有倾向只指科技领域中的发现和发明。但是科技领域以外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流水线,流水线对于今天整个世界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福特公司创始人Henry Ford,是由他引出的观念,是今天福特公司老板的“祖宗”。他是1878年15岁上中学之后辍学自己搞公司,1908年制出Madel T的汽车,这是人类汽车工业历史上最最重要的大规模生产的汽车,他在1919年引进了流水线的观念。我想这对于流水线创新的想法,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这是Madel T的相片,我1945年到美国去的时候,在美国还可以看到很多Madel T。今天我想当时的Madel T肯定是非常重的古董。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创新讲的一句话“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如果你想一想这是有远见划时代的创新。这句话这个创新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是最近30年中国的GDP图,从1980年到今天成长了30多倍,翻了五番。之所以能够翻五番一个基本的原动力、基本的观念就是的创新。这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整个世界的未来这个创新的影响是无法理解的。
以下我要讨论例外一种创新,争夺国际的话语权。我个人觉得这个创新的精神、这个创新的需要在国内今天没有过多的认识,没有过多的注重。1962年中国跟印度打的一仗,西方的媒体一向倒的攻击中国,我当时在美国所以对这个现象了解非常清楚。后来这个现象怎么改变的呢?是因为一个英国的新闻记者写了一本书叫做《INDIA’S CHINA WAR》是表明印度导致战争的,这跟西方的是不一样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所以这就我刚才说的争夺话语权。这本书改变了对中印战争的看法,是一个十分及时的创新。
对于今年3月14号暴民抢烧事件西方媒体也是一面攻击中国,今天急需像这位记者纠正国际的视听,这是非常需要的。跟这个有关就是现在国际媒体上大大渲染一个说法叫做“中国威胁论”,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是因为西方不了解东方文化的传统,不了解东方文化传统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分别。这一点不止是西方的媒体、西方的知识分子应该负责任,我觉得中国的政府跟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应该负责任,来纠正这一点。因为中国的文化里面有一些思维是西方没有的,是西方不了解的。关于哲学、外交哲学,中国文化从古来就有一些观念,比如说是“德、和谐”,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里面是很重要的。
这是最近十年来发现的西周的青铜器(3000年前)这个青铜器现在存在北京保利博物馆里面,青铜器有很多的铭文,差不多100个字。这上面所讨论是当时的情形,包括大禹治水。大家知道100年以前步计刚先生写了一本书,他曾经说禹没有这个人,甚至觉得禹因为字里面有一个虫,认为它是一个虫。在20世纪中国跟西方的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古代史大家讨论了很多。刻蚀这个铜器发现以后就知道3000年以前就已经说大禹治水了。我今天要提出这个给大家看,还因为一点,因为这上面90多个字里面6次有“德”这个字,画红圈都是“德”字。因为当时青铜器是钟鼎文,上面字没有成型,所以“德”有的是反过来写,有的是正过来写,但是一看就知道是“德”。所以“德”对于中国的哲学至少有3000年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费,此之谓不朽”,这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中国观念,西方没有,西方不讲“德”,这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不一样的地方,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以来跟周边的国家签订的很多国界划线的条约,如果你仔细看一看都是基于和谐、平等、尊重双方意见的总原则。这一点上,没有显示给国际的媒体我觉得是一个遗憾。因为中国文化传统跟今天中国治国的态度都没有被西方认识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威胁论”。
要想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是一个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政府发言是不够的,我自己认为中国在这一点做的不够。因为中国的办法就是用中国正式发言,但是这是需要但不够。要在国际上说清楚这是需要有创新的精神,这是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目前重大的挑战。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杨振宁:什么是创新
第一部分我要讨论科学技术研究跟发展中的创新
-
2020新基建创新案例TOP100
6月9日,长光卫星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深圳市举行
- 2021中国式创新案例TOP100(1-50)
- 三种精神促我们接续前行
- 乡村振兴+文旅创新|20个典型案例
- 307家海外媒体转引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resol
- 迎历史首位产品代言人平安人寿聚焦保险年轻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