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意义何在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有人说,在党的历次报告中,前所未有地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大篇幅的系统阐述和极高层次的战略定位。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对中国千百万科技和企业界人士来说,这是一份远景丰厚的许诺,更是国家交给他们的一份重托。
“现在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认为,“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从国外学习、借鉴的经验已经比较充分了,现在国家面临的问题,不是引进得不够,而是创新不足。”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经济的腾飞速度令世人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科技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蛟龙”号缔造了7000米的“中国深度”;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太空之吻”振奋了国人精神;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然而,成绩也总是与危机并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日益困扰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人口、资源、环境、城市发展、“三农”等问题也迅速成为人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严峻挑战。
“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基于对我国当前和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需求,基于对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的深刻认识,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它指明了新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方向、战略任务和着力点,赋予了我国科技界新的历史使命。”
白春礼认为,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把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发展模式,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从科技自身的发展来看,世界科技发展正处在新一轮科技的前夜,中国也必须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作好应对的充分准备,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协同创新,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对于创新这个永恒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常兆华有着深刻的体会。1998年,他回国创办了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世界级别医疗集团”。
“创新是永远存在的,只是不同阶段处于不同的等级。”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企业早期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考虑赚钱的问题。那时候依靠低等级、粗放的模式赚钱,机会很多。但现在机会越来越少,只有进行高端创新,才会有生机和出路。”
然而,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正是当前许多企业最大的“软肋”之一。也因为这样,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现在企业都在转型,但又很迷茫,这是最痛苦的。老的生存模式还能够活下去,但大家都知道未来肯定不行。”常兆华说,“因此政府要站出来,进行自上而下的引导。”
作为全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天堂”,多年来,深圳市通过改革开放,使科技创新资源迅速集聚,带动了整个科技产业的大发展,已经尝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
而中央总习履新后的深圳之行,更加坚定了深圳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决心。也因为这样,2012年底,深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带队拜访中科院,双方就深化院地合作进行了一次会谈。
“深圳市与中科院的合作一直非常紧密,院市共建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增量和科研机构创新发展的典范。”全国代表、深圳市市长许勤说,“我们希望双方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发挥院士专家咨询作用等方面继续加强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使深圳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科研开发、自主创新提升到更高层次。”
与此同时,科研单位也正在更加频繁地与企业“亲密接触”。以中科院为例,2012年其先后与航天科技集团、电子科技集团、TCL等一大批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力图发挥多学科和智力密集优势,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重大计划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为国家战略急需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促进中科院研究成果向产业界的转移转化。
政府的“牵线搭桥”,与科研机构的“主动请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科研成果与生产力之间的距离,但要让这根“链条”更加牢固,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报告要落到实处,必须要靠制度创新来实现。”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周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应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破除不利于技术创新的障碍。
2011年,王海波去参加澳大利亚小麦育种大会,听了3天报告,内容涉及小麦科学与产业的各个方面,无一重复。澳方一名科技官员告诉王海波,他们召开学术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科研重复布局,让科学家之间形成互补。
“反观我们的学术会议,有时候听两三天的报告就好像在听一个报告,大家只是换换实验材料,研究内容大同小异。”他说,“国家科研经费上去了,但管理机制问题却使更多的人在做同样的事。很多科研单位只是养兵,但不能给大家发枪,要得到枪就得各自去抢,最后为了证明自己没白拿枪,只好打只容易打的小鸟回来。”
“现在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导致了过多的无谓竞争,科研人员为了拿到经费,为了结题时能交差,多是申报一些容易的课题,大家只是在小异上错开角度,最终还是重复布局,发表一大堆缺乏内涵与硬度的论文,申报一些应付交账的专利,这些东西怎么能驱动发展呢?”
在王海波看来,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容易使人避重就轻,避重就轻的后果就是没人敢去瞄准真正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需要的重大问题。源头上的问题进一步发酵,便导致学术浮躁和风气败坏,甚至蔓延到产业界,滋生出投机主义。
其实,近来一些科研机构也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尝试。如中科院提出的“一三五”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要让其麾下的100多家研究所都能树立一个清晰而有特色的战略定位,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但这样的做法要在更高层面发挥作用,国家政策就需作出相应调整。王海波觉得,国家应给予科研单位更大的自主权,说白了就是让科研机构有能够自己支配的大笔经费。
“科研机构更容易判断什么样的工作重要、谁的研究更有意义,只要一个人一直在瞄准重要的课题进行辛勤工作,就不要轻易撤掉对他的支持。”他建议国家拿中科院做试点,大幅增加自主科研经费的份额。这将有助于出更多有特色、有重大意义、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当科研人员不为经费断炊而担忧、不为急于交账而避重就轻、能选择有特色的重要课题而潜心致研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快就能上来,整个科技界就能形成一种各自特色突出而整体上互补、协同的创新局面。”王海波最后说,“只要找到了合适的机制,相信人人都能为国家科技创新输送正能量,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创新驱动发展意义何在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
-
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和潜能
改革创新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
-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 21世纪经济报道社论丨正确理解自主创新的含义
- 2023书单 社科好书抢先读一周新书推荐(NO4)
- 年轻人创造了这些新词
- 勇于创新 敢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