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互联网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攻守合一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6-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6 月 15 日,腾讯云、腾讯教育与多鲸联合举办「攻与守:新时代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论坛,熊猫同学(SPOTO 思博)创始人胡明、职行力创始人兼 CEO 林华荣、知群 CEO 马力、Hi-Finance&Hi-Group 创始人兼 CEO 王钊、BT 教育 CFO 黄琛、多鲸资本创始合伙人姚玉飞齐聚云端,拥抱职教机遇,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的创业和破局机会。

  会议开始,熊猫同学(SPOTO思博)创始人胡明分享主题为《数字经济形势下,「以终为始」的产业侧数字人才培养方案》的演讲。

  当企业遇到流量瓶颈、经营挑战时,应该如何重新思考?当流量一直在变化,究竟有什么是不变的?胡明认为答案是客户价值、学员价值、产品价值。假设 30 分是学员入学水平,60 分是企业愿意招聘人才的最低标准,而 80 分是企业愿意付费招聘的标准,作为职业教育与培训,至少要创造 30 分到 60 分的价值,并且向着 80 分至满分 100 分努力。而价值创造的重点,需要注重岗位需求、企业付费招聘需求,以此倒逼人才培养闭环,建立适合产业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

  由此,胡明提出一种产业侧「以终为始」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人课场」到「产课人」再到「厂课人」,首尾相连、相互重叠。学员有学习需求,职业教育企业为其上课,并提供场所。如果以出口考虑问题、「以终为始」的方案来考虑价值的话,就应从产业视角分析人才需求,进而设计课程,最终帮助学员。按此步骤,总有一天,用人企业会愿意付费让学员免费学习,最终让学员再定向到企业就业。

  数字经济时代之下,数字化和智能化高速发展,而 IT 数字人才供需仍存在巨大鸿沟。胡明表示,数字智能时代转型,需要复合型创新数字人才,由此他们开发出数字人才培养产品,培养如数据通信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网络和信息安全工程师等人才。

  无论培训是个人付费还是企业付费,核心价值都在于,职教企业能否将学员从 30 分培养到 60 分再到 80 分,而这时候可以通过人才连接起高校、政府、生态链和产业,最终的定位是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人才去创造价值,把职教企业能力倒逼到研发课程和交付服务上来。胡明认为,现在是一个产品供应链稀缺的时代,如果企业有好的讲师、好的产品,就可以拥抱更多机会和窗口。

  最后,胡明预测了几点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一,在线化、数字化成为主流,线上结合线下形式普遍存在,具体为知识在线上,活动在线下;第二,产业侧需求将持续驱动岗位和人才培训发展;第三,行业洗牌越来越明显,品牌企业将胜出;第四,技术变化和岗位变化将对职业教育课程产品产生巨大影响。

  他提出,职业教育将呈现生态化趋势,政府、高校、用人企业、人才服务机构、学员、讲师、平台等各方都将参与进来。该趋势被定义为 S2B2C,即从产业侧到供应链最终到学员。此外,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外,还要结合合作伙伴的能力。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一群人坚持比一个人坚持更容易。胡明坚信,一群人共同为一个产业而合作,才是真正应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紧接着,职行力创始人兼 CEO 林华荣发表《育、用一体化,缓解职业教育的校企供需脱节矛盾》主题演讲。

  林华荣表示,对职业教育来讲,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供需脱节,而供需脱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专业方向脱节;第二,技能实操脱节;第三,技能迭代脱节。企业虽然人才缺口巨大,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用不了。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帮助企业的人才供应链进入良性循环。

  对此,校企融合合作成为「大势所趋」。林华荣指出,目前,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培训讲座走进校园;二是订单班招生就业协议;三是在校生企业实习抵学分。

  院校如果要与企业无缝解决供需矛盾,院校的教育体系应该与企业员工培养同步。但其中面临的挑战在于,虽然学校经常被指责不够专业,培训体系与现实脱节,但其实大部分企业也并不具备规范的、可持续输出的、可复制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线下培训方式。

  虽然有些头部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会通过建立企业大学,将企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对标学校,但同时也面临几个痛点:

  第一是工学矛盾,由于价格昂贵,企业很难邀请专家持续培训员工。第二,即使请专家来讲课,但专家不等于讲师,专业能力强不代表教学能力也强。第三,培训主要是解决上岗的短期目标,教学内容比较粗浅。第四,持续迭代能力差,对于企业而言,培养内训师进行内部授课,成本高,而且是静态输出,企业持续的变化不一定能体现到培训内容上,可能会与实际脱节。

  林华荣表示,源头是企业,如果企业能建立一套低成本、数字化的赋能体系,以类似数字孪生的方式,无缝提供给学校,这是相对容易的。因此,职行力将核心放在企业,将头部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职业院校的行业标杆。

  一是通过数字化赋能,降低企业成本,例如将专家的课程视频数字化、可复制化,同时提供体系化课程。二是将线上线下无缝结合,实现训战一体化,通过搭建内部知识体系,即知识管理或知识图谱,用社群化运营方式,自下而上萃取企业实操案例,动态更新课程,形成闭环的企业数字化赋能体系,再把这套体系复制到企业。而具体到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以数字化翻转混学课堂为例,囊括了学前测评、线上自学、线下训练营、作业考试、直播答疑、业务实践等环节,以实现学用闭环。

  最后,林华荣例举了几个职行力平台的应用案例。一是厦门地铁运用公司的数字化培训平台,持续不断低成本迭代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同时将整套体系复制给厦门很多职业学校的订单班,直接进行人才赋能。另一个是携程旅游学院通过数字化培训平台,建立内部标准化课程体系和认证体系,对 OTA 行业大约 20万名从业人员进行数字化赋能。

  马力先从疫情初期的一个案例谈起。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武汉封城,医疗物资缺乏,马力动员起 77 位互联网人,以互联网结构化思维,建立起从采购到分发的整套标准流程,在 7 天内援助了 49 家医院。

  马力指出,这个案例中,通过设计一个系统,在短时间内高效、快速、远程协同来为灾区提供帮助。其中运用的能力,涉及互联网能力地图中的 AB test、AAAR 漏斗模型、数据思维等。而这套高效协作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救灾,也可以用于商业、企业中的项目。

  当前,所有行业都在增加互联网的底层能力。而产品能力、设计能力、运营能力等,正是知群致力于构建的能力。马力认为,未来技能和人才一定会升级,创造性的人才都应该掌握这些互联网底层能力。举例来说,产品经理不只是做 APP,任何一种类型的产品都需要用到产品经理涉及的商业分析、商业画布、用户功能等能力,最终将业务流程输出。而设计能力的衡量标准不只有美观,还涉及用户体验。

  最后,马力谈及做教育的初心。在他看来,要把教育做好,是一件天花板很高的事。教育产品并不是营销工具或流量红利的变现工具,如果只是流量变现,流量是有天花板的,流量成本一定会不断提高。作为创业者,在 17 年的互联网从业经历中,每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用户增长都是常事,但做教育,每天上万的用户增长都不容易,通过一步步摸索,摸索如何教学生,如何把机制运转好,让学生能真正受益,这才是教学应该做的。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复利,从商业角度来看,长期主义意味着流量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

  之后,Hi-Finance&Hi-Group 创始人兼 CEO 王钊分享《金融在线教育的当下与未来》主题。

  王钊认为,在大众的认知中,金融教育普遍存在刚需性强、市场空间巨大的印象。一是以考证培训为主的金融教育,用户刚需性强,坐拥持续且优质的客群,客单价高。其中,包括 CPA、注会、注税、CFA、FRM 等在内的金融教育考证培训可发展为百亿级市场;二是以金融求职为主的金融教育,同样是用户刚需性强,拥有持续且优质的客群,市场规模可达百亿级;三是以金融机构培训为主的金融教育,现金流稳定,在疫情当下,客群关系稳健,市场规模可达十亿量级;四是面向小白理财的金融教育,潜在客户众多,想象空间巨大;五是以股票投资为主的金融教育,用户基数大,衍生服务能力强,市场规模可达到百亿级。

  他表示,这是很多人在入局金融教育之前所看到的市场,但如今金融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危机,今非昔比。而危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考证培训在疫情时期,存在现金流困难;二是求职培训难行,金融行业僧多粥少;三是受疫情反复的影响,企业培训线下普遍哀鸿遍野;四是面向小白理财的金融教育,受到牌照合规问题限制,流量成本居高不下;五是职业教育还未形成明确的路径图。若从用户基数评估金融教育的市场,可以看出其市场空间不大。

  据王钊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金融、信托、证券基金等在内金融从业者总计有 1500万。在 13.14 亿的人口面前,仅占1%的人口空间,而在这 1%的人口空间,又包括销售、理财、投行、资管、研究、风控等。

  从商业模式来看,金融教育覆盖的人群类别广,人群结构成熟。因此,他提出,尽管金融教育市场规模空间不大,但链路极其长,市场的深度远大于广度。王钊将金融教育的商业模式拆解为五种,第一种是面向学生收费,通常是针对金融证书类、金融求职类的在线教育;第二类是面向学员收费,以高单价的股票课程或面向小白理财的知识付费内容为主;第三类面向企业端收费,提供企业内训、咨询辅导等企业服务;第四种以保就业为切入的职业教育内容;第五种是面向投资人的金融教育,又可称之为「风口上飞」。

  面对危机与万变的市场,金融教育究竟有哪些不变与变?他认为,一方面优质的内容供给始终不变,如果从学员所需角度思考,需要体系、内容、运营及技术四个方面的加持,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机构不仅需要琢磨优质的内容,还需要通过运营机制对学生进行督促,并通过数字化系统将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另一方面,无论考证还是求职,刚需始终如一。

  王钊最后总结,金融教育是个可以持续深耕、慢工出细活的市场,未来必可期,而他对行业未来的发展也有相应的判断。他认为金融教育即将跨入财富管理大时代、数字化大时代以及并购大时代。

  据他观察,当前的市场环境面临三个现象,第一是在疫情及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之下,投资人更多地开始关注企业短期的确定性,而随着宏观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使得投资人越来越不肯为长期的增长预期付费;第二是依靠不计代价的增长而获得回报的时代已经不再。此处所指的增长是营收规模或者流量增长,而这一变化也让大家更加关注公司增长背后的实际变现能力和盈利能力,倒逼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模式,甚至是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在大环境变化之下,财经考证行业究竟发生怎样变化?他指出,行业面临三大挑战,第一是获客难,投放成本高,ROI 难以打平,尤其是现在各个投放平台的成本肉眼可见的上升,大大增加了获客转化的难度;第二是行业客户的消费能力降低,消费意愿偏保守。他以 BT 教育的客户举例,很多都是中小企业的财务,他们原先的目的是为了升职加薪而参加财经考证,但企业生存现状不乐观,更谈不上给员工升职加薪,因此意愿有所降低;第三是市场竞争实愈发激烈,尤其在流量层面的增量越来越少,为此企业不得不通过拓品等方式寻找增长空间。

  尽管大环境「举步维艰」,不过黄琛表示,当前公司业务仍在继续增长。据他总结,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与口碑两个关键因素,加之踩中社群和直播两大红利,最终BT教育形成了稳增长、高利润及企业愿景驱动的稳固三角。

  当前大环境之下,黄琛认为,要更多做好「守长」,分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引入更多优秀的老师,提升课程产品和教务服务的质量;二是加大学习系统在数据化和信息化层面的投入。在「攻短」方面,选择短的方向发力从而守住适合长线发展的方向。一方面,BT 教育通过产品和口碑建立适合长期发展的增长模型;另一方面,对不擅长的领域,BT 教育则采取了短期进攻的做法。

  对于财经考证人群的画像,黄琛总结为高知、独立判断能力强,传统营销方式无法「打动」这部分群体,对此,BT 教育通过搭建具有「销售」性质但本质是做课程规划的团队,用于服务用户需求,同时承接公司几十万的流量及上亿的营收规模。此外,他还提到,财经职业教育领域的客单价的跨度非常大,但 BT 教育并不会强调提高客单价,而是会通过提高用户满意度进而增加用户复购和续费。

  嘉宾演讲之后,进入主题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攻守之道」的圆桌论坛。在多鲸资本创始合伙人姚玉飞的主持下,熊猫同学(SPOTO 思博)创始人胡明、职行力创始人兼 CEO 林华荣、知群 CEO 马力、Hi-Finance&Hi-Group 创始人兼 CEO 王钊、BT 教育 CFO 黄琛,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BT 教育 CFO 黄琛表示,疫情之前,财会领域就已经基本完成了线上化阶段,该行业里的一些头部机构早在 10 年前就已完全实现纯线上教学模式,因此他认为,疫情对于线下到线上模式的转换影响非常有限。在用户心态层面,部分学员在遭受疫情影响后,投资意愿降低,但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投资自己,保持蛰伏的心态,为以后做好准备。

  谈及未来延伸发展规划,他表示目前 BT 教育尝试在系统层面做「老带新」,并且上线如低价课等门槛相对较低的产品,发掘新需求,寻求二次增长。不过他提到,这些易交付的产品也很难产生口碑效应,而在交付较难的职业能力提升层面,如果利用投放模式,很难与用户建立长期的联系。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对学员的整个职业生命周期进行规划,帮助学员完成职场升级,拓展教育长度。最后,关于职业教育最大的机会,他认为应是减少信息不对称,帮助用户找准自身定位。

  Hi-Finance&Hi-Group 创始人兼 CEO 王钊指出,疫情之后,首先需求侧发生较大变化,用户会主动要求线上化、数字化相关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助推了相关服务企业的发展。其次目前职教赛道可能一直在强调大而全,但王钊表示他们选择的是小而精,关注业务量和需求量上升快的部分。此外,现在企业越来越强调结果,人才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相应的不同解决方案。

  谈及近期新东方双语直播大火话题,王钊评价,直播和教培有几分相似,体现在:第一,管理老师和管理主播都非常难;第二,教学内容与直播产品同等重要,要看产品是自己的,还是引用外部;第三,「万物皆可播」,直播是数字矩阵营销中的重要一环。Hi-Finance 定位是做精品内容,尤其精品版权内容,强调生态开放。而在视频号强调的是品宣,由于高级小白人群范围更广,低客单价之下更容易引流。

  职行力创始人林华荣认为,疫情对数字化赋能型企业而言,长期是利好,短期是利空。利好是因为数字化赋能企业本身是帮助传统企业降本增效,传统企业也需要用数字化提升人效,而疫情更是助推了数字化进程,包括到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方式也能与部分线下业务产品更好地结合。利空是因为传统企业客户大都需要签线下合同,不太可能在网上签约大额订单,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进展。

  对比于教育培训领域,企业培训往往更反人性,因此需要解决学员意愿度、学习体验的问题。在此,通过游戏化管理能够将整个人才培养的执行闭环,全部赋以打怪升级的方式,使培训更加有效,交付成果更有保障。他认为,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要以效果导向解决培训问题。此外,对于客单价相对较高的企业,重要的是做深做透,通过裂变转介绍获取客户,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

  熊猫同学(SPOTO思博)创始人胡明表示,疫情之前企业已积累多年线上化的实践,因此疫情并未对企业产生太多的影响和冲击,但也没有因此获得大量的客户增长,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疫情形势下更多的线下培训机构转型线上,大量老牌机构的参与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第二,近年来广告成本越来越高,产出可能不及投入。他认为,在增长减缓的情况下,产品和价值是不变的,学校生源也是不变的,如果能抓住每所学校的流量,抓住身边的市场,做好服务,那至少保证企业可以活下来。他表明,企业要想转型成功,一定要做产业分析,先判断,谋而后定,确定战略后,哪怕没有能力执行,也要勇于尝试,由创始人亲自带头,坚持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知群 CEO 马力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一半毕业生想通过考研缓解就业压力。他认为,职业教育的最外圈是知识变现类,如考证,而比较硬核的便是就业导向的服务,其中交付是重点。而如何设计产品,从而长期形成复利,是解题的关键。长期来看,职业教育市场整体环境利好,找工作越难,大家就越会知道学习是有价值的。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