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互联网

从草莽到精英互联网金融恐已成为历史名词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对于很多与互联网金融一起成长起来的业内人士而言,彼时恰逢国内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自由化浪潮,因此不论是高层监管还是底层的社会投融资服务,对于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服务渠道,以提高效率和完善覆盖率的方式都是比较鼓励和支持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各种P2P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出来。

  在3年前,能够从事一家P2P公司的理财和资产端开发工作,已经成为了很多传统金融人士都较为热衷的“群体性转移”行为。还有一个客观的表现就是,国内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分行、支行乃至于总行的部门领导都纷纷跳槽至互联网金融公司,或者加盟BAT等巨头的金融业务领域,成为在互联网化时代中的新弄潮儿。

  时至今日,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完成了从草莽到精英的转变,而这种转变,除了拥有强大的产业和经济背景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和服务模式被更多的人认知,也在市场化的波动中逐步暴露出了模式中的风险,正因为如此,很多平台在长期的营销、IT、薪酬和不良资产压力下,开始考虑明智退出行业,而剩下的大中型平台,也将在新的监管意见下发后,开始在过渡期内谋求转型:

  要么成为符合监管意见的,只做一定融资规模和一定市场的专业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能做担保、不能做资金池,也不能做线下业务;要么做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上分销和资产交易平台,不过前提是获得各个细分领域的销售牌照,如保险、基金、证券等。所以,走到最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了具有一定牌照资质的金融产品代销方,而能够做本质的传统金融产品以外的投融资服务产品的平台,则被严格限定在一些少数的业务领域。

  实际上,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步成为过去式,而金融科技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业内名词。这也意味着更多平台开始从简单的业务对接和资产整合-销售线上化进入到了更为深入的风控、数据和信用整合阶段。对于更多的平台而言,这种从本质上的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才是最为持久的竞争力所在。

  其一,如果仅仅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来划分目前的业务模式,可以发现,在互联网渠道上的金融业务并不只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利,很多传统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实现了业务触网,比如平安集团下的陆金所,以及更多的传统银行都在线上投融资服务模式,直销银行、银行电商、微信银行以及各种场景化渠道进行了尝试。虽然在获客渠道和运营效率上有待提升,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如果只是依靠流量和渠道,其实很难培育出自身的业务形态和信用生态。所以,到了第二个阶段,这种新金融方式的“互联网”特色开始消退,而金融科技的因素开始提升。

  第二,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摆脱“无门槛、无准入、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而是逐步在衍生出和传统金融业务监管逻辑有一定相似性的监管体系。目前,支付、小贷必须要持牌经营,而征信业务牌照在筹备中,网贷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牌照制,但是后期正在通过设定各种门槛来形成隐形的牌照制,至于众筹,由于涉及证券发行规定,目前虽然没有严格界定公募股权众筹和私募股权融资的具体细则,但是证监会后期从严管理趋势是明显的。

  可以说,监管开始逐步规范化,行业发展环境在降息周期下也实现了业务生态的变化,孵化出了金融科技这个更为底层的业务领域,从单一的强调资产高收益和投资高收益,到更为强调资产的投资渠道、合理配置和运行的效率,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来实现更为高效和全面的理财、信贷和支付服务,这才是互联网金融在脱去第一层外衣而进入到深入的科技化时代的一个本质回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