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绊脚石」
尽管如此,人们在去金融化的道路上,依然乐此不疲,并且将金融科技彻底变成了一个与金融毫无关联的存在。
虽然互联网金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否认,它是一种高效的金融对接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让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合拍」。
因此,当我们探讨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之路时,更多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回归金融,而非如何与金融绝缘。
有人认为,金融与科技本身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存在,它们并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于是,他们便开始彻底倒向了科技;
也有人认为,金融与科技本身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只需要寻找金融与科技的共性,以两者的共性来诠释金融科技即可,于是,他们便开始探索金融与科技的「中间道路」。
如果仅仅只是站在躲避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金融科技,那么,所谓的金融科技,就变成了一个去金融化,去互联网化的存在。
金融属性,同样是决定「互联网金融之所以是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之所以是金融科技」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把去金融化当成是唯一出路时,纵然是我们存活了下来,那么,这样的存活,依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时候,所谓的金融科技新物种,已经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正如上文所讲,尽管互联网金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乱象,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否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极大地释放了金融的潜能,极大地促进了金融的变革。
长此以往,我们非但无法从互联网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甚至还将会把金融科技的发展再一次带入到传统金融的怪圈之中。
正确地看待互联网的功能和作用,并且找到互联网对金融赋能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是保证金融科技有所突破的关键所在。
只有真正理顺了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找到了金融与互联网的正确融合之道,才能真正给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借鉴。
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告别以往厚此薄彼的固有的发展模式,转而去寻找一种可以兼顾金融与科技的发展模式。
同以往兼顾金融与科技不暇的略显摇摆的发展方式不同,人们终于找到了金融与科技的共性,终于找到了可以让金融与科技的功能和属性都得到极大发挥的发展新模式,并且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可以被看作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新模式。
任何一个新物种的发展壮大都是需要一整套的严谨的商业闭环作为支撑的,缺少了这一点,它只不过是一个在实验室里的理想状态。
不得不说,当下的金融科技发展新模式,的确跳出了以往的发展怪圈,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实依然是需要靠输血才能够维持的。
无法形成一套完整且有效的商业闭环,无法脱离输血,实现自我造血,成为制约当下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
说到底,依然在于头部的玩家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支撑这些新的发展模式的发展,有足够的能力来对金融科技的新物种进行孵化。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连接的上下游客群都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
对于需求端来讲,经过互联网时代的洗礼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业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业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笔者认为,只有实现了对于上下游客群的数字化的改造之后,只要真正实现了上下游客群的深度变革之后,现在这样一种金融科技的发展新模式才能有生存的土壤。
而现在,我们正处于数字化浪潮的前夜,所有行业的数字化的改造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以新型基础设施为主导的金融科技新模式依然需要外界的输血,才能得以运转。
笔者始终认为,互联网金融之所以会走入到发展的死胡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并未真正明确金融在互联网金融之中的角色和地位的问题,最终,让互联网金融背离了金融的本质,成为了一个互联网式的存在。
尽管我们找到了以新型基础设施来诠释金融科技的方式,但是,依然没有使金融和科技的地位得以明确。无疑,这给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当金融与科技的地位尚未确立,那么,金融科技始终都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始终都是无法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的。
对于金融科技的玩家们来讲,如何确立金融与科技的地位,并且以这样一种地位来诠释金融科技的新内涵,才是保证金融科技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背后透露出来的隐忧,这些隐忧无疑是金融科技的「绊脚石」。
找到破解这种隐忧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实现金融科技从发芽到生根的进化,才是保证金融科技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金融科技的「绊脚石」
尽管如此,人们在去金融化的道路上,依然乐此不疲,并且将金融科技彻底变成了一个与金融毫无关联的存在…
-
互联网保险进入可回溯时代
近日,不少保险消费者纷纷点赞线上投保体验
- 专业类网络直播须“持证上岗”
- Web30为什么说是“互联网未来的模样”
- 2022-2028年中国互联网券商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 中国工业互联网软件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22-2028年)
- 焦点三:如何理解“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中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