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10款下载量破百万的农业APP我们发现农业互联网的5个机会
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年鉴,第一产业从业者有1.8亿人,这1.8亿人又连接着14亿人的餐桌。按理说,这里应该存在很广泛的对信息沟通的需求,然而出圈的、好用的农业APP很少。
从供给方来看,APP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输出端口,这个端口使得在企业内部发生的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迅速、直接、广泛地触达农业从业者。常见的信息输出端口有网站、微信小程序等,相比网站,APP的可触达群体粘性更高、更活跃;相比小程序,APP的定制化程度更高,功能更加丰富。
农民希望通过手机APP实现种植管理、学习、售卖等目的,企业希望农民在APP上产生更多的交易。然而,现实情况是,农民找不到满意的APP,农业APP找不到用户。当我们搜索“农业APP”时,我们发现了上图中的发问——“为什么我们做的APP没有人用”、“农业APP到底该走向何方?”。这也是35斗希望在本文中探讨的问题。
我们在各大应用商店检索“农业”关键字,筛选出14款APP,通过分析其功能、背后公司、下载量、产品迭代历程、用户反馈等信息,试图解读农业APP市场的情况。不仅回答上面的问题,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供思考的方向。我们主要有以下5点发现:
1. 功能性是头部农业APP的主要特色。几乎所有的农业APP都在帮助解决农业从业者的需求,比如产销对接、种养殖服务、技能学习等。在这个市场里,可能暂时没有社交、信息类APP的位置。
2. 产销对接类APP已经有相对头部的玩家。一亩田、惠农网、中农网等占据了该领域的主要市场,由于交易的连续性和用户依存度高,后续可能很难再有相应的平台和应用出现。
3. 种植服务类APP市场相对较为分散,基本都是依托农资公司、农业物联网公司已有的产品和服务衍生出来的,功能上大体相近。但该领域还有较为广阔的机会,主要利好因素在于市场渗透率和功能独特性以及服务的稀缺性,并且可以绑定硬件、服务一起来做。
4. 从细分领域来说,目前下载量和用户量排名靠前的农业APP基本以种植端为主,考虑到养殖市场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从业者基数,后续在猪、牛、羊、水产等细分领域,一定会出现下载量和用户量破千万的应用,并且拥有不下于种植端APP的市场空间。
5. 行业集成性平台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目前,几乎所有的农业APP都会走“卖货”“卖服务“的商业模式。从种子到餐桌是一段很长的距离,中间还涉及交通运输、金融、互联网、科研等领域,农民需要一个能够链接各种资源的平台。这实际上向企业对农业产业链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不是一个全而散的企业,而是一个即专精又博通的企业。解决生产端的效率问题,这将会是从解决生产力问题到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的跨越。
如果诸位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们将考虑做成系列专题,深入研究某些头部应用的数据,或者是分析海外农业APP、SaaS类应用的数据和商业模式。欢迎添加作者微信和我们交流。
从大环境来看,需求方在过去几年中确实发生了一些不利的变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农业劳动力断代的问题。80后、90后年轻人都在走向城市,不愿回乡种田,导致农村人口失衡、基层农技人员短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乏。
据国家统计年鉴,2020年总就业人口约为7.5亿人,其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就业人员约为1.8亿人,占比23.6%。工资水平是影响劳动力择业的重要因素,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不到4.8万元,为20个行业中平均工资最低。一亩田的市场总监欧连维认为,农业本身具有分散性,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它的扩散速度不像在城市里那么快,所以难以形成像美团、滴滴的农业平台。
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广阔却无从下手的市场,这实际上是对企业研发农业APP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APP如何好用?怎么面对复杂人群的需求?怎么保持农户的粘性?下面我们将一一回答。
对于任何APP而言,无论它面向的是什么群体,它的首要标准应该是“简单”。把APP做得简单,对农业公司来讲可不简单。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更涉及企业对产业的理解和对农民的理解。
中农网投资副总监蔡伟鹏认为,“要把前端做得尽量简单,把复杂的逻辑和要规避的风险用科技来解决”,他介绍了中农网在广西的一个案例,这也是自中农网完成区块链农业应用备案后的第一个落地场景。
广西的蚕农需要将蚕茧拉到当地庄口出售,整个流程包括分拣-装框-入库-称重-脱水,顺利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流程才能进入收款环节,而收款到账往往至少需要一个多月,更不用说全人工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扯皮、欺诈问题。中农网团队在庄口蹲点观察了3个月,将整个流程从1个多月压缩到10分钟。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结合,完成信息存证、数据采集等工作。蚕农的操作步骤被简化到只需做查询和确认,不用做任何数据输入和信息采集,而这些成本都转移到了中农网的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下图为中农网借助区块链技术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的信息存证,通过中农网可以实现给农民放款和给企业授信,而蚕农只需一个确认步骤就可以实现10分钟内收款到账。
“农业科技公司的落脚点不应在科技,而应该在农业”,易农科技创始人董瑞芳曾告诉35斗,“科技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农业从业者的需求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农业本身的特性——兼具区域性和职业性。比如,同样是苹果,不管在品种、种植管理、病虫害等各个方面,在陕西、山东、新疆等不同地区就有都有很大的差异,对信息、流通都有不同的需求,这就是农业的区域性。农业按大类可分为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油料作物、工业作物等,其中蔬菜类又可细分为茄果类、叶菜类和根茎类,再往下仍可以不断细分,不同人群种植着完全不同的产品,产生了明显的专业划分,这就是农业的职业性。加之,农业是一个长产业链的行业,从种植、运输到加工、流通,从种子到餐桌,这甚至已经从农业延伸到交通运输、金融、互联网、科研等领域。农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结合,区域性和职业性相结合,已然成为了一个立体网状结构,其复杂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交易撮合类农业app,一亩田的方式是采用千人千面的推荐机制,让采购更高效。中农网投资副总监蔡伟鹏认为,不管面临的群体和需求多么复杂,都要做到尽量简单的交互,让技术来承担复杂的部分。对企业而言,要针对不同的角色做好分类,再针对不同分类做不同的交互和产品设计。
复杂性的解决办法之一或许是标准化。云地农服的创始人胡志宏曾在农业部从事农业产业规划和研究工作,在4年里跑了300多个县,输出90余万字。多年的实地调研让他注意到农民与市场的囚徒困境——农民不具备把控及证明自身农产品品质的能力,收购端不具备从源头把控农产品品质的能力,农民与市场陷入以次充好和压级压价的囚徒困境与恶性循环之中。因此,他的创业思路也从此出发:将市场端的产品需求翻译成对农产品端的需求,明确产品标准,根据产品标准倒推种植标准,对种植端全流程全品类投入品进行供应与追踪管理,从而解决了农产品的标准问题和品质问题。
神农口袋曾在一年内改了58版,因为技术人员对APP实际应用并不了解,更多的是闭门造车,有很多功能缺失。7万多农户向神农口袋提出了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地块划分问题上,一块地里农户一般会种植多个品种,而神农口袋APP中一个地块只能填写一个品种。得到反馈后,技术团队立即去农场调研,完成APP优化。诸如此类的问题有过很多,这是左岸芯慧曾走过的弯路。
而中农网投资副总监蔡伟鹏认为,做B端和做C端的思维方式不同。C端模式类似电商逻辑,通过拉新、促活、留存、变现、传播等手段,让APP与用户反复产生联系,达到高流量、高交易量的目的。这种方式适合已经被标准化的农产品。B端模式强调服务终端或特定角色,帮助用户完成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一系列过程,而不追求流量和规模。最好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场景带入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把工具堆在首页。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服务都需要开发一个APP,蔡伟鹏提醒道,不能盲目开发APP,实际上,从场景切入的、提供单一服务的农业APP开发意义并不大,小程序或者H5页面就可以达到目的,无需借助厚重的APP。
市面上有很多农业相关的APP,我们主要筛选了14家公司的农业APP,并按用途将其分为产销对接、农业服务和农技学习。我们的筛选标准有以下三条:① 侧重农业的中上游;② 近一年内有更新,APP有一定的活跃度;③ 由农业企业/机构开发并有一定实地调研经验。(下表如有遗漏,欢迎联系本文作者。)
农业APP这条赛道还有创业机会吗?一亩田市场总监欧连维向35斗表示,“这个赛道足够大,在品类、环节、区域等维度上有大量尚待发掘的机会,即使是一亩田,我们也不敢说自己做到了极致。”
左岸芯慧的项目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张波向35斗透露,左岸芯慧正在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开发“申农码”。“申农码”可以理解为农业主体的“身份证”,由市农业农村委发放,其中包含上海所有农业企业的基本信息。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政务部门可以直接通过“申农码”确认农民的基本信息,省去过去一系列资料填报、确认的环节;二是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民的信用评级,提供不同优惠力度的农业保险利率;三是形成农产品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扫码查看农产品的流通过程。目前上海市已经在青浦区、闵行区、浦东区等地试点,第一步是实施农产品承诺合格达标证的模式,第二步是开发申农码,这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企业信用体系。目前,左岸芯慧已经完成初步的设计方案,正在进行系统研发工作。
左岸芯慧的这一方向和中农网投资副总监蔡伟鹏的想法不谋而合,都强调要做信息集成系统。蔡伟鹏认为,行业需要信息集成,需要企业结合乡村振兴的需求做数字农业平台。传统农业产业太过粗放,现阶段大部分农业平台还停留在匹配、撮合阶段实际上并没有解决生产端的效率问题,而生产效率是要通过数字农业来解决的。
当然,所谓“集成”并不是简单的将各个专业领域的服务端口汇集到一个平台,实际上对企业的要求更高,需要企业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刻理解。数字化和互联网实际上是不同的概念,互联网是解决从业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做好供销匹配,数字化是让数据产生结果,信息服务决策,比如农场根据该地区该品类的市场信息,做出减少或扩大种植面积的决策。
对于一个APP而言,初期的推广并不容易。一亩田成立初期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日子,那时团队都要去农村一对一教农民用APP。如今,一亩田积累了4000万注册用户,交易撮合规模达2000亿。其市场总监欧连维告诉我们,APP要真正帮用户解决问题,才能形成用户带用户的传播方式,在一个庞大的、分散的农业市场中,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是最有传播力的方式。
创业者提出“APP找不到用户,用户没有合适的APP”的问题,那么供需失衡之局如何破解?我们从众多先行者走过的路中总结了三条经验:
要以场景带入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把工具堆在首页。场景就是农户的需求,工具就是企业的服务,所谓以场景带出工具也就是根据需求匹配企业的服务。这对企业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企业首先要有结构完整的服务体系,这样才有可能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找到切入点,二是深刻理解农民的需求,理解农民在什么场景下需要什么工具,三是促进线上线下的良性循环,将线上的服务和线下的使用场景相结合。
如前文所述,农业是一个长产业链的行业,涵盖种植、运输、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交通运输、金融、互联网、科研等领域,这时,一个能够链接各种资源的平台对农户而言就非常重要了。
以左岸芯慧和安信农保的合作为例,该项目将金融和农产品结合在一起,旨在打造21万抗倒伏性、抗病虫害、口感好的稻田,并帮助农户分担风险、获得高收益。具体而言,安信农保将联合5家银行,为参与生产的农业企业提供不高于3.8%利率的,通过神农口袋平台向农业企业放贷,并提供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农户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三重保障,一是获得低于3.8%的利率的,二是基于标准化生产流程,安信农保提供高于国储粮价格30%的保底价格收购;三是收获后由左岸芯慧配合进行品牌打造和销售,并将销售利润向种植户和加工企业进行二次分配。农户将享受保底收入和销售分成的双重利润,且承担更小的风险。
这一模式实际上是保险公司牵头,神农口袋APP提供平台,结果是反推上游种植端的标准化、规模化,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左岸芯慧创始人张波认为,通过市场的模式去推广APP的是难度很大的。左岸芯慧和上海市政府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政企合作的范式,即企业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广APP,企业再根据市场反馈不断优化APP,扎根站稳区域市场,只有真正给农户带来收益的APP才能立足于市场。
35斗采访了众多农业APP领域的从业者,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提醒道,“APP是工具,而非目的”。在2015年,曾掀起一阵一阵农村电商、农业APP的创业热潮,但很多创业者都低估了农业APP的创业难度,撞得头破血流。其实,即使是像左岸芯慧这样成熟的农业企业,也不是一开始就从做农业APP入手的。左岸芯慧是从传感器、农业智能化设备制造、农场管理,走到区域数字化农业平台,形成了扎实的底盘后,才在2017年正式推出神农口袋APP。
展望未来,巨大的从业者基数和低效的农业互联网水平是行业从业者可以持续发力的关键因素。农业可能是互联网及智能化技术最后一个大规模应用的十万亿级市场,但毋庸置疑,一定是最具潜力的一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分析了10款下载量破百万的农业APP我们发现农业互联网的5个机会
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年鉴,第一产业从业者有1.8亿人,这1.8亿人又连接着14亿人的餐桌
-
一单利润数十万揭秘网站暴利赚钱玩法
今天给大家揭秘一个一单数十万的暴利赚钱方式,当我了解了整个过程之后,我也比较吃惊,这样的玩法,竟然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利润? …
- 马云预言2020最暴利的创业项目
- 创业项目排行榜前十名 2021年创业项目排行榜
- 推荐 可持续发展创投项目对接平台上线助力商业向善!
- 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 推动互联网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协会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