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数码

任正非、柳传志和施振荣,IT大佬生于1944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8-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久久多人视频

近日有关于久久多人视频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久久多人视频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久久多人视频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久久多人视频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久久多人视频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近期,IDC相继公布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报告。

今年第二季度,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电脑和手机市场却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曲线:全球PC市场出货量同比大增11.2%,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大跌16%。

然而,即便电脑市场出货量大增,作为中国厂商代表的联想、宏碁却没那么高兴;即便手机市场出货量大跌,同样作为代表的华为却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

因为,在电脑市场出货量上,惠普和苹果再度领先于联想和宏碁;在手机市场出货量上,华为首度超越三星登顶冠军。

联想、宏碁和华为,作为中国IT企业的代表,都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而这也与其创始人风格有着一定的关联。

有趣的是,联想、宏碁和华为的创始人柳传志、施振荣、任正非,这三位蜚声世界的中国IT界大佬,都出生在同一年——1944。

生于1944

1944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中国胜利曙光在即。

这一年,23岁的上海大夏大学毕业生柳谷书、贵州桐梓某工厂会计任木生、台湾鹿港一家香铺的第六代传人施起深,先后喜得贵子。

柳传志的父亲柳谷书,是京江柳氏第十六世传人,中国第二号律师证的持有者,也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先驱。

任正非的父亲任木生(字摩逊),曾是当年浙江任店村唯一一位大学生,抗战胜利后即转入教育工作,一直在贵州乡村中学任教。而任木生的父亲任三和,则是浙江任店村做金华火腿的“大师傅”。

施振荣的父亲施起深,因为香铺工作过劳的缘故,在施振荣三岁时过世。施振荣的母亲施陈秀莲,在施起深死后坚决不改嫁,独力将施振荣抚养长大。后来家族分家,施陈秀莲分得一个店面,以卖鸭蛋、文具、杂货和织毛衣等维生。

从柳传志、任正非、施振荣的家庭背景和童年环境来看:柳传志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梦想成为空军飞行员;任正非的父亲没有子承父业,而是来到贵州农村执教,由于任正非兄妹七人,所以整个家庭在当时的生计还是比较困难;施振荣,由母亲施陈秀莲独力抚养长大,由于母子只能靠店面经营谋生,施振荣的童年生活也是比较艰苦。

虽然柳传志、任正非、施振荣的家庭情况各有不同,但他们却都是特别爱读书的好学生,即便任正非和施振荣家庭的经济情况会相对困难一些,但依然会极尽全力支持他们的学业。

任正非在后来所写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中这样描述:

我们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来源。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交2-3元的学费,到交费时,妈妈每次都发愁。与勉强可以用工资来解决基本生活的家庭相比,我家的困难就更大。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3到5元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我们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来源。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交2-3元的学费,到交费时,妈妈每次都发愁。与勉强可以用工资来解决基本生活的家庭相比,我家的困难就更大。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3到5元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不负家人期待,柳传志在1961年考入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雷达通信专业,任正非在1963年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学习,施振荣在1964年考入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

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正非不仅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而且还学习了逻辑、哲学以及三门外语。

考入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后,施振荣不仅仅满足于学士学位,继续读了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硕士。

前浪和后浪

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按照构成的电子元器件划分,共分为四个阶段,即电子管阶段、晶体管阶段、集成电路阶段、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

现在的个人电脑,依然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阶段,而这一阶段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代。

1970年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变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其中,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外存储器采用大容量的软、硬磁盘,并开始引入光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开始达到每秒上千万次到万亿次。计算机的功能愈加完备、计算机的类型愈加多样,人类社会开始全面进入IT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大浪潮下,柳传志和施振荣均选择了计算机作为自己的工作领域,而这更在之后让他们成就了IT业界的“前浪”。

大学毕业后,柳传志开始在国防科工委十院四所和中科院计算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间来到1984年,根据凌志军在《联想风云》中的描述,这一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的柳传志,“情绪非常不好”:

成百上千的人把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倾注在那些大型计算机上,做好一台就放在那里,然后等待做下一台,一口气做了20多台,却没有一台能够卖出去。

成百上千的人把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倾注在那些大型计算机上,做好一台就放在那里,然后等待做下一台,一口气做了20多台,却没有一台能够卖出去。

于是在所长曾茂朝的支持下,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柳传志带领10名科技人员参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并相继任职总经理和总裁。1989年,公司更名为“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

联想于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联想”功能的汉卡产品——联想式汉卡。而在公司成立后头六年,联想更多做的是进口电脑产品的代理生意。根据《柳家三代人》一文的描述,按照海外订货规则,中间商至少要留下15%的回扣。对从中科院计算所出来的这帮研究员而言,他们应该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做这样的生意。

于是在1990年,联想品牌首台微机产品正式上市,联想经历了由进口电脑产品代理商到拥有自己品牌电脑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转变。

1992年,联想“1+1”家用电脑在国内市场上市。1993年,联想进入“奔腾”时代,推出中国第一台“586”个人电脑。1996年,联想电脑销量首次登顶中国市场第一;同年,联想笔记本电脑问世。1998年,第一百万台联想电脑诞生。

在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念完硕士后,施振荣于1971年进入环宇电子公司,并开发出台湾第一台桌上型电算器;第二年又进入荣泰电子公司,先后领导开发出台湾第一台手上型电子计算机与世界第一支电子笔表。

时势造英雄,伴随台湾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黄金期的到来,施振荣作为年轻一代中的IT创业新秀,逐渐走向舞台中央。

1976年,基于推广微处理机技术的理想,施振荣与其他四位伙伴创立宏碁。同年,施振荣获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并于1981年获选台湾青年创业楷模。

1983年,宏碁推出第一台与IBM兼容的XT个人电脑。1986年,宏碁领先IBM成功开发32位个人电脑。此后,宏碁电脑逐渐打开市场,并成长为亚太地区重要的PC设备生产商。

相比于成名更早的柳传志、施振荣,任正非之所以是“后浪”,也与其中青年时代的种种经历不无关联。

1974年,为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化纤总厂,任正非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和副所长。1983年,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任职通讯研究所副所长的任正非复员转业,被安排进入深圳的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但遭遇企业连年亏损,工作并不顺利。

1987年,任正非筹资21000元创立华为公司。其后,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C&C08交换机的研发,并于次年年末研发成功。由于C&C08的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二,华为开始占领交换机市场。

当联想和宏碁电脑在中国和全球市场攻城略地时,华为依然在通讯技术领域走着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并逐渐由电信设备制造商转型为电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和服务商。

贸工技 or 技工贸

伴随公司逐渐壮大,联想、宏碁和华为的业务发展模式开始出现差异。在“贸工技”和“技工贸”的路线选取上,联想/宏碁和华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贸工技”与“技工贸”都是由“贸”“工”“技”三个字组成,只是顺序不同,但是所反映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完全不同。从字面来理解,“贸”指贸易,即做买卖,如代理、代销、经销等;“工”指加工、生产,其形式有多种,可以是自己加工生产,也可以委托加工,外协加工等;“技”指技术,即研发,包括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

显然,“贸工技”强调基于商业策略来统领公司发展,“技工贸”强调通过技术路径来统领公司发展。

作为联想前总工程师,也是联想历史上唯一一个总工程师,倪光南对比过联想与华为的发展经历:

华为、联想这30年来犹如龟兔赛跑,在1988到1995第一阶段,联想的“技工贸”胜过了华为的“贸工技”,在1995年,联想销售额67亿元,是华为的4.5倍。而从1996到现在的第二阶段,华为的“技工贸”胜过了联想的“贸工技”,2001年,华为销售额超过联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联想市值81亿美元,而华为估值已超4000亿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

华为、联想这30年来犹如龟兔赛跑,在1988到1995第一阶段,联想的“技工贸”胜过了华为的“贸工技”,在1995年,联想销售额67亿元,是华为的4.5倍。而从1996到现在的第二阶段,华为的“技工贸”胜过了联想的“贸工技”,2001年,华为销售额超过联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联想市值81亿美元,而华为估值已超4000亿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

按照倪光南的话,作为中国第一代IT企业代表,联想从科技成果转化起家,从创新产品起家,在创立之初是有着鲜明的创新能力,然而后面却降低了。倪光南,作为联想科研派曾经的“灵魂人物”,也经历了这一切。

同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同事,倪光南于1984年应邀出任“中科院计算所公司”总工程师。1989年,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后,倪光南担任董事兼总工程师,并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产品。

1994年,是联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成立10年的联想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其实早在1988年,柳传志就创建了香港联想并出任主席。而在更早之前,柳传志的父亲柳谷书也在香港创办了中国专利(香港)代理公司。也许是出于家父的影响,在柳传志的推动下,联想与微软在1997年签订了知识产权协议。

根据刘韧在《知识英雄2.0》中的描述,联想在做进口电脑产品代理生意时,高昂的提成让柳传志看到去香港创办贸易公司的希望;因此,联想制定了以此为第一步的海外拓展计划,积累资金和经验,进而进入生产领域,最终在香港上市。

然而,全面拥抱资本市场的联想,亦开始全面倒向“贸工技”的路线,这对倪光南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回顾文章,对1994年的“柳倪之争”有着这样的描述:

1994年前后,倪光南奔波于上海、香港等地,广揽人才,成立“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他对这项被称为“中国芯”的工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过联想的常务副总裁李勤却让一腔热情的倪光南碰了个钉子。听惯了“是”的倪光南自然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他直接找上了柳传志。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柳传志的回答虽然委婉,但竟然是“不”。

这件事情之后,两人的关系迅速恶化,联想的每一次工作会议都成了两人的争吵会,柳传志认为倪光南是在“胡搅蛮缠”,而倪光南则说,“我永远和你没完。”

1994年前后,倪光南奔波于上海、香港等地,广揽人才,成立“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他对这项被称为“中国芯”的工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过联想的常务副总裁李勤却让一腔热情的倪光南碰了个钉子。听惯了“是”的倪光南自然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他直接找上了柳传志。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柳传志的回答虽然委婉,但竟然是“不”。

这件事情之后,两人的关系迅速恶化,联想的每一次工作会议都成了两人的争吵会,柳传志认为倪光南是在“胡搅蛮缠”,而倪光南则说,“我永远和你没完。”

“柳倪之争”一直持续到1995年,直到联想董事会同意免去倪光南的联想集团总工程师职务,此后联想再无总工程师这一职位。

倪光南出局后,联想内部的“市场派”与“技术派”之争,以柳传志最终选择支持的“市场派”获胜。作为新任命的联想电脑总经理,杨元庆带领联想自有品牌电脑销量跻身中国市场前三位,当时有媒体也将其称作“销售奇才”。1998年,第一个联想专卖店在北京开业,自此联想开始建立其庞大的线下专卖店销售体系。

此前一年,宏碁并购德州仪器笔记本电脑事业部门。相近的年份,联想和宏碁都做出了类似的选择。然而背后的逻辑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均在于,1990年代,一场计算机产业的“黑色风暴”席卷欧美,很多电脑厂商不是倒闭就是亏损,为了更好应对这样的大环境:对联想而言就是拥抱资本市场,通过更多的资金来扩大销售网络和生产能力;对宏碁而言由于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故而更需要一些重要并购,来持续扩充实力。

不同之处则在于,此时的联想通过“贸工技”路线,还逐步建立起了覆盖中国内地的销售网络,同时成为本土电脑设备生产商中唯一的第一梯队选手;而在中国全面开放让外资电脑品牌进入后,那些没能做大的本土电脑厂商,也迎来了更加黑暗的时刻。

所以某种程度而言,当时的联想选择“贸工技”路线,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联想逐步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后,必要的研发加码举措和技术主导路线,却一直都没有真正确立下来。

联想还在2000年前后进行了股改,其采取“职工持股会”的“MBO”(Management Buy-Outs)方式。倪光南认为,联想股改的最大问题是将科技人员知识产权归零,高管获得了很大股权,而投入知识产权的计算所科技人员却没有股权。

投入知识产权的计算所科技人员股权为零,没有话语权了,发展路线就从“技工贸”转为“贸工技”,联想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在行业中的地位也下降了。

投入知识产权的计算所科技人员股权为零,没有话语权了,发展路线就从“技工贸”转为“贸工技”,联想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在行业中的地位也下降了。

一种观点认为,1994年的“柳倪之争”并不是一独特的事件,它其实是“中国制造”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的彷徨与争执。联想在业务做大后果断地选择了“贸工技”,而华为在业务做大后逐渐走上了“技工贸”。

1990年代,任正非的华为还只是一个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通讯技术公司。然而,此时的华为却已开始重视技术研发。

早在1991年,华为就成立了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这也是华为海思半导体公司的前身。

1993、1996、1998、2000和2003年,华为第一块数字ASIC(特殊应用集成电路)、第一块十万门级ASIC、第一块数模混合ASIC、第一块百万门级ASIC、第一块千万门级ASIC相继开发成功。期间,华为的WCDMA基站套片和第一块COT芯片亦开发成功。2004年,深圳海思半导体公司正式成立。

作为一家通讯技术公司,华为在前期发展壮大后,就开始大走技术研发路线,从而也较快地在国内通讯技术界站稳脚跟,并全面发力海外市场。由于这是一家主打自主研发的技术公司,所以很快也在全国建立起了自己的知名度。在进入新千年后,国家对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华为迟早要来到中国乃至全球IT产业舞台的最中央。

冬天

2000年代初,互联网大泡沫破裂。此时的华为,由于是一家通讯技术公司,所以并没有受太大冲击,发展势头依旧良好;而且华为这个品牌已经出圈,为更多国人所知晓。数据显示,华为2000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达29亿元,位列全国电子百强企业首位。

然而,任正非却选择了这一“正确的时间节点”,在企业内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并流传至今。

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任正非开头便指出了所有公司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 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 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行业敲响的警钟,也有人说任正非是“作秀”,还有人猜测是华为在为人事变动制造舆论。

当然,互联网大泡沫破裂对通讯市场的滞后效应,任正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

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二、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股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 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二、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股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 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坊间流传,联想杨元庆是《华为的冬天》一文的积极推荐者。然而,从杨元庆2001年接棒柳传志担任联想新的领航员后,就一直在深化市场和营销主导的公司发展战略,而对依赖“贸工技”所带来的弊病并不关心。

所以,杨元庆的成绩表上通常都是这样写的:领导联想成功进行了“Lenovo”品牌的塑造、收购IBM的PC部门,联想的国际化步伐走得更快等。

而当外界开始质疑其“是否已经失去联想”时,不管是杨元庆还是柳传志,大都对这样的论调并不在意。联想的任务目标就是电脑出货量冲到全球第一,然后保住全球第一,不管是靠产品研发还是商业并购,显然联想一直都更青睐于后者。来到手机市场后,联想依然在采取这样的策略,不惜重金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这样的品牌和业务,却依然无力撑起移动大战略。

宏碁这边,2000年公司陷入亏损,施振荣进行了品牌与代工的分家策略,将原来的宏碁集团分为“宏碁集团”“明基电通集团”“纬创集团”等,这也被施振荣形容为“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同时,宏碁继续展开并购,2007年收购eMachines、Gateway和Packard Bell,2008年收购倚天,2010年收购方正科技旗下电脑业务。

关于收购方正电脑业务,根据第一财经日报当时的报道,宏碁看重的只是其在内地市场的销售团队及渠道资源。而除了早已进入第一梯队的联想,余下的同方、海尔、神舟和七喜等本土电脑品牌都在进行着挣扎。

中国的电脑厂商,大都靠设备组装起家,而在公司做大之后,似乎也可以选择大力投入技术研发,建立起产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实际上,即便联想、宏碁这样的电脑大厂,在发展壮大和稳固江山的过程中,也更多靠的是市场战略,而非产品战略。而那些未能及时建立起强大销售渠道的电脑品牌,只能面临着被清出市场的命运。

以联想、宏碁为代表的中国电脑大厂,为什么难走“技工贸”的路线?

首先,PC设备及其技术的更新迭代并不算快。直到现在,很多人的电脑用了五到十年,依然可以不用换新。所以在产品迭代和技术研发这一块,大多电脑厂商只能采用小幅更新的策略,而这无形中也给市场营销以更大的用武之地。

其次,在“技术更新乏力,市场营销主导”的大环境下,只要产品不算太差,哪家电脑厂商能拿到最多的渠道资源,无疑就能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所以对于早期就已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联想、宏碁而言,只要在之后持续稳住渠道资源,并且通过对外并购等扩张战略,那么一定程度上就能保住市场地位。而单就如此庞大的中国电脑市场而言,只要未出现强有力的新挑战者,大厂们依然可以过得相对滋润。

最后,联想和宏碁集团很早就挂牌上市,全面拥抱资本市场。融到的钱,反过来又主要用于渠道资源建设和投资并购业务,如此循环往复,公司也会产生这样的路径依赖:即便有钱了,依然不重视甚至无视对研发层面的投入以及对新兴技术的布局。

然而,当整个PC产业开始进入严冬,当联想、宏碁无力拿下其他新兴IT领域,属于这两家公司的冬天也就实打实的来了。

时代变了

伴随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属于PC互联网的黄金年代一去不复返。与之对应的是,智能手机开始取代PC成为新的个人中心设备。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开始大提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以期能逐渐改变过去“世界工厂”模式所带来的产业链低端问题。

基于在通讯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华为也开始做手机了。然而,最开始选择的是运营商贴牌模式。也许正如倪光南所言,华为不是没有过“贸工技”。不过,华为的“贸工技”只会在刚进入一个市场时阶段性采用下,既有出于稳妥的考虑因素,同样也有试水的作用。所以,华为对“贸工技”的态度,与联想对“贸工技”的依赖,有着本质的区别。

2012年,华为老员工余承东开始负责华为消费者业务。从这时起,华为手机业务开始由运营商贴牌转向自有品牌模式,由主打低端转向中高端设备,同时华为海思开始进入手机芯片领域。

八年之后的现在,华为不仅超越三星登顶全球智能手机季度出货量冠军,而且其高端旗舰P和Mate系列已然成为国产高端手机的绝对标杆,并且在向苹果和三星旗舰发起更猛烈的攻势。同时,华为手机的元器件也在逐渐自研化和国产化,从芯片到屏幕,华为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国产)朋友圈。最为难啃的操作系统方面,华为也祭出了鸿蒙OS。虽然需要更多时间去进行技术打磨和生态建设,但鸿蒙OS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毫无疑问,现在的华为不仅是国产IT界当之无愧的硬件“一哥”,而且也在全球市场形成了与苹果、三星鼎足而立的局面。

相比之下,即便这两年全球PC市场有所复苏,疫情之下PC设备出货量亦有所增长,但整体而言依然未走出行业“严冬”。所以,对于依然未能走出PC市场的联想、宏碁而言,不仅外界的关注度愈加降低,就连资本市场也对其不再抱太大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联想于2016年成立了专门的创投集团,目前也是联想三大业务集团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联想创投已投出上百家企业,包括美团点评、宁德时代、蔚来、旷视科技、寒武纪、每日优鲜等知名创业企业,同时还孵化出茄子快传、联想云等10多家子公司和创新业务。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在中国和海外市场上市。

对于联想而言,既然主营业务走不出PC市场,而PC市场依然还在严冬,所以去好好做下创投业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联想对资本市场运作这一块早已了如指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