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行业

易方达杨桢霄:一个词形容医药行业就是「朝气蓬勃」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0月19日,杨桢霄管理的易方达医药生物(A: 010387, C: 010388)正式发行,这是一只能够投资A股、H股,同时投资科创板不受限制的股票型基金。

  自8月初至9月中下旬,因前期估值溢价过高,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出现回调,幅度接近17%。接下来,还有两项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1. 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3月份,往往是医药行业的业绩真空期。三季报发完,年报尚未出来,缺乏业绩催化。

  2. 一些政策可能在年底落地,例如创新药通过谈判进医保,会有一个降价幅度,又如高值耗材集中采购。这些政策,存在着短期冲击的可能性。

  比如,抗肿瘤药PD-1,是大家熟悉的例子。再如一个没那么熟悉的例子,tavr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国内面对的患者多达数几十万人,现在进口加国产整体手术量才几千例,这就是新的需求。

  二、有全球比较优势的细分行业和龙头公司: 最典型的是CRO&CDMO行业,把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发挥的淋漓尽致。另外还有API原料药行业,本身是有化工的成本优势,未来可以从原料药转型到制剂出口。

  举个例子,九价HPV宫颈癌疫苗的价格很高,但上市后供不应求,这是典型的消费升级的例子。目前,国产二价HPV疫苗已上市,相信国产药企不久之后也能做出九价HPV疫苗。

  “主要是从三个方向来投入精力主动寻找投资线索,并且是一个长期三到五年、甚至五到十年的时间维度去思考。”杨桢霄称。

  该策略分三个维度:宏观、中观和微观。在宏观上,医药行业长期“朝气蓬勃”,杨桢霄不择时;在微观上,在细分行业内部找符合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优质龙头个股,核心是个股研究深度。

  所以,这一投资策略的精髓是“中观”,本质的原因是医药诸多细分子行业都有周期性,受政策、供需等因素影响。

  简单而言,医药行业可以分为生产药品的公司(药)和不生产药品的公司(非药),生产药品的公司又分为处方药、非处方药、原料药,处方药再细分为化药、中药、生物药,生物药再细分为血制品、疫苗、单抗等。非药企涉及的细分行业更多,最典型的包括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互联网医疗等。

  “当拆得很细之后,你会发现同一个行业内的不同公司的商业模式、销售渠道、受政策的影响都有雷同性。”杨桢霄称。

  然后,他跟踪每个细分行业的景气度变化情况,高配景气度较高的,回避景气度在未来一两年或两三年向下的。

  比如,疫情期间,杨桢霄定性判断:OTC行业很难有报复性反弹,但医疗服务如齿科和眼科等,终端需求较刚性,很有可能报复性反弹。与此同时,呼吸机、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景气度较高。

  杨桢霄通过细分行业的偏离,拿到超额收益。例如易方达医疗保健2017年相对基准有25个点的超额收益,来自于当年一边增配化药,一边强烈看空中药注射剂。

  整体上,杨桢霄是均衡配置的风格。景气度以中期为维度,从结果上看,他持股周期较长,换手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我的目标就是持续稳定地跑赢医药行业基准”,杨桢霄很明确,“成功的投资只是专注行事的副产品。想要的太多,往往什么也得不到,不如专注锁定一个目标。”

  考虑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医保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等宏观和微观因素,整个医药行业整体增速能够维持两位数增长,10%左右。

  随着药审改革持续进行,研发壁垒提升,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上市公司整体作为全中国最优秀医药公司的代表,利润增速或能保持15-20%。

  综上所述,以5-10年计,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可能在10-15%左右,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的基准。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从5121点到14797点,涨幅189%,远远战胜沪深300指数。(截至2020.9.30)

  而易方达医疗保健相对于业绩基准,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迄今的超额收益分别是25.4%、7.1%、28.9%、32.1%,轻松大幅跑赢。(wind,2020.9.30,业绩基准=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收益率*80%+中债总指数收益率*20%)

  在一篇专栏中,杨桢霄写道:长期投资逻辑是凌驾于短期每股收益EPS的波动之上,进而影响公司回报率的决定性因素。

  在需求层面,医药最长期的投资逻辑是老龄化的演进、可支配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伴随着这两个主要逻辑,可以演绎出许多需求景气的产品或者商业模式。

  第三点,医保覆盖越来越强。举个例子,小分子靶向药安罗替尼,用以治疗肺癌,按照以前的医保政策,恐怕进医保需要十年,但实际上2018年上市之后,当年就进了医保,2019年销售了超过20亿元。

  这一系列政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利国利民,在政策巨变期会造成短期扰动,但并不妨碍中长期利好医药行业。以7-8年的研发周期计,未来三五年恰是国产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上市的密集期。

  上世纪80、90年代出国读生物/医学/化学的博士,毕业后进入海外大药企做研发。这批人才在经过几年打拼后,相当一部分能够成为海外药企的中层乃至高层管理人员,处在全球创新药的最前沿。他们有抱负、有理想,当国内政策环境变好之后,纷纷回国或创业、或加入传统药企,整体抬升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水平。

  “医药是一个不要追涨、敢于抄底的细分子领域。”他在2019年初的一次路演上讲过。2018年底,因“带量集采”等政策,医药股遭遇重挫,恐慌性的整体杀跌。

  随后,杨桢霄讲了一个故事:在1999年的股东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是不是错过了1993年的医药股?巴菲特的答案是“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机会,我会在一秒钟内做出反应。”

  1993年,美国政府也是医改、降药价,各大主要制药公司股价大跌30%,此后,从1994年到2000年,上涨了五到十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