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行业

中医药行业上下游的影响及发展前景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进步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具有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以及服用、携带、贮藏较为方便等优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医药市场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中成药制造的上游行业主要是中药材的种植、药材及部分中药饮片流通行业。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中成药生产的基础原料,其质量和价格都会对中成药制造业产生影响。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我国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进一步确立,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健全,我国中药材质量也逐步上升。同时,中药材种植正处于逐步规模化、规范化的进程之中。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中药材生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将有所提升,规模化种植、加工将使得中药材价格更加稳定,有利于中成药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医药制造业的下游是医药流通行业,行业主体包括药品流通企业、医药零售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药品流通企业主要负责药品的推广、配送,医药零售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主要实现药品最终向患者的销售。药品流通企业的配送效率将会影响医药制造业的营业成本,而最终销售环节对药品的销量则直接影响医药制造业的整体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鼓励医药流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政策的出台,医药流通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规模经济有所显现,配送效率相应提升,有利于医药制造业的发展。

  而从销售终端角度来看,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两票制”政策、药品集中采购、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得以进一步完善,病患最终用药支出得以降低。短期来看,药品的终端销售价格会有所下降,但从长期来看,药品流通环节的压缩、流通秩序的规范将促进整个医药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数据显示,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从 1996 年的 234 亿元增加到 2015年的 7,867 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从 1/5 增加到 1/3,取得了显著增长。

  从诊疗量来看,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 版)数据,2019年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量达到 11.64 亿人次,自 2010 年以来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医类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 83.50%,公立中医类医院人均药品费用达到 139.20 元/次,中药产品占门诊药费比例为 54.50%。

  随着我国对“振兴中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成药在医药行业规模中的比重将逐渐增加,中成药市场在我国医药市场的地位日益提升。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和血管疾患的总称,泛指由于高血脂、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中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居死因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 40%以上,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 45.91%和 43.56%。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通常较长且难以根治,特别是高血压类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高血压类药物以控制血压、血脂至理想水平。

  清热解毒为中医名词,其含义主要为中医对热证的治疗方案,在我国中医药几千年的使用历史中,清热解毒类药物早己被临床证实确有抗菌的功效,加之其毒副作用较小,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使用中长期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补益类药物具有补益气血、平衡阴阳,治疗各种虚损的作用。补益类药物临床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强活动机能、提高抗病能力;二是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加快恢复能力。根据补益类药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补气类、补血类、滋阴类、壮腰健肾类药物。其中补气类药物、补血类药物、壮腰健肾类药物为补益类药物中市场开发较为成熟且较为常用的品类。

  妇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导致在经历经期、婚期、孕期等特殊时期都容易引发各类妇科疾病。

  中医药治疗妇科病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中医治疗妇科病讲求整体调制,兼有局部治疗,务使其病理状态恢复至生理状态。妇科用中成药没有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小,且病愈后仍有调理性的汤剂药方,具有一定优势。

  医药产品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生命健康,因而在药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对于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新药的研发,需要经过课题论证、研发立项、前期试验、临床试验、中试、上市前申报论证等一系列工作;仿制药上市前,需通过开展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新药及仿制药的研发均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理论及技术水平。药品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工艺规程、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的要求均较为严格。

  目前我国中药行业的技术水平正处于从机械化、自动化升级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渡期。随着国家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兴药”的战略方针,越来越多新技术新设备被用于中药生产,如半仿生提取、亚临界水萃取等提取技术,超滤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分离纯化技术,带式干燥、微波干燥等干燥技术,固体分散制剂、靶向制剂等制剂技术,我国中药行业的技术水平正处于逐步提升的阶段。

  2020 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恢复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卫健委共发布了七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其中第三版至第七版均对中医诊疗方法进行了推荐,同时也根据患病程度的轻重推荐了不同的处方及中成药,各省市也相继发布新冠肺炎防控药品需求目录,其中均包含对中成药的需求。通过中医药抗击疫情的切实效果,提升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程度,为中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未来,随着我国中医药相关政策的实施,中医药市场发展前景广阔。2016 年,我国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出一系列振兴中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和举措;同年 2 月,我国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到 2020 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 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 2030 年,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目标。2017 年 7 月 1 日,《我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对中医药产业发展与保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与文化传播及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规定,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19 年 10 月,我国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从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完善改革管理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 20 条切实可行意见。随着各项规划与举措的落实,中医药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药品的使用关乎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国家对药品相关产业进入者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监管。《药品管理法》规定,从事药品生产活动,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无《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不得生产药品。

  同时,从事药品生产活动的企业,还应当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健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药品生产全过程持续符合法定要求。此外,我国实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只有取得药品注册证书的企业或药品研制机构才可以自行或委托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品。

  中医药行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新药产品上市前需历经研究、临床试验、试生产、批量生产等环节,需长期投入大量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同时每一环节均对企业的理论和研发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药品上市后,品牌的创立、销售渠道的建立到产品得到终端客户认可均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及大量资金投入。

  因此,中医药行业具备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且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效益,投资回收期较长,存在较高的资金、技术壁垒。

  药品的差异通常表现在适用症状、药品质量、药品包装、剂型及服用方式、药品疗效、售后服务等方面,不同产品的差异减少了互相间的可替代性,增加了消费者对常用产品的忠诚度。对于中成药行业,消费者的用药习惯及偏好更为突出。由于中医药文化是我国自古以来对生命、健康和疾病形成的经验积累,对中成药的消费偏好还表现出一定的传承性,上一辈对中成药的选择往往会对下一辈的认知和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新进入者为改变消费者“先入为主”的购买习惯,必须在生产、营销上付出巨大成本,也需要经过漫长的市场考验,绝非易事。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2-2028年中医药行业细分市场调研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