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行业

一个年轻人如何进入行业并安身立命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首先声明,《我相信,青春永不磨灭》不是流行的鸡汤文本,何况这位两届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也不屑于充当职业顾问,为他人指点迷津。《我相信,青春永不磨灭》是他记者生涯的总结陈辞。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不会从中看到什么职业大全、行业宝典,或者青年励志指南之类的玩意儿。正如本书英文版标题“The Good Times”(最好的时代)一样,贝克愿意呈现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进入新闻业并在其中安身立命,最终找到使命感的故事。

  1925年出生于弗吉尼亚乡间的他,少年时代正逢百业凋敝的大萧条时代,当过报童,22岁开始记者生涯,而立之年加入《纽约时报》,专职报道新闻,历时14年终于将两座普利策大奖轻松揽入怀中。

  《巴尔的摩太阳报》主编的一番话为贝克的职业生涯埋下了伏笔:“你要明白,你在新闻业里不可能变得富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统治美国新闻业数十年之久的“新闻”之风犹存。作为报人,编辑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如何以各类耸人听闻的新闻、引人入胜的内幕占据头条、瞬间吸人眼球。如此一来,原本高居报社大楼的记者只得放弃体面,纷纷走上街头,将自己委身于刑侦档案当中,专事跟踪诸如偷鸡摸狗、嫖娼、交通事故之类上不得台面的小道消息,同时与酗酒、爆粗口、恶劣态度等等负面味十足的词汇夹缠不清。

  面对此情此景,任何一个有志青年都不愿轻易堕落,将下半生交付于这样一种没有前程、赚不到钱的行业。贝克也是如此。儿时的他以海明威为偶像,一心想当一位“伟大的码字的艺术家”,天真地将新闻业等同于作家的跳板。但生活偏偏爱捉弄人。1947年,大学毕业的他出于就业压力不得不投身新闻业。但直到尘埃落定,年轻气盛的他才发觉理想已经越来越远——初涉职场的新闻菜鸟不负责撰写报道,而是像传声筒一样从警方刑讯记录中查找蛛丝马迹,由资深编辑完成撰稿。如此一来,码字还是码字。而艺术呢?或者说伟大,则无异于无稽之谈了。

  说起来,贝克对他面前的工作实在缺乏基本了解。他不仅没有职业的敏感度(第一次采访就错失了可以大写特写的凶杀案),且对新闻准则毫无敬意。总体来说,他日后的“成功”无非凭借一点坚持(同来的人或升迁、或离职,他还守在警局门口蹲点)、一种技能(当资深记者还在用一个指头打天下之时,他已经十指连弹敲出好文章,并因此稳稳当当地坐进了总编室)。

  贝克应该感谢报业。如果不是长年的新闻写作,他不会拥有一只生花妙笔,和一双洞察人心的慧眼,也不会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垂青。整本回忆录最吸睛之处不是一穷二白的青年奋斗史,而是采访间隙的日常细节。今时今日,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再来谈论无冕之王们的光辉岁月不免有些悲情,还好,贝克并不悲情。从他笔下洋溢着满满热情的文字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传媒老司机对他半生经营的事业从未失去应有的信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