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拽妃算你狠陕西校园贷事件资金去向成谜 反思不应停在表面花花邪少
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现阶段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并明确退出时间表。同一天,陕西兴平市一位年仅22岁的大三男生明明(化名),身负20余个平台借款,在家中自缢身亡。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但同时,也留下了些许待解谜团及数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待解的谜团是,据报道,明明从大一暑假起就问父亲要过钱,因为在外面借了钱还不上;从那时起,明明的父亲曾陆续为儿子还款约25万元,其中最高一笔有7万元,可悲剧发生后,对于儿子为何欠下这些钱,刘先生依旧茫然不知。
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从去年起,银监会、教育部等数次就“校园贷”发出通知,但为何悲剧一再重演?
从报道看,这又是一个由多头借贷引发的悲剧。通过儿子朋友得知儿子手机密码后,刘先生发现,近一段时间,明明向借贷宝、即利宝、民贷天下、敏恒保理、芝麻借贷、一键再借、大小贷、拿去花、羊羊小贷、拍来贷、亨元金融、利学贷等20余个借贷平台借过款。其中,最多的一笔有2756元,最少的一笔是49元。
应该说,由银监会持牌金融机构服务,断绝网贷开展“校园贷”,对遏制“多头借贷”这一“校园贷”危险因子有重大意义。然而,欲望的驱使下,学生在银行借到不能再借却又刹不住车的时候,是否依然会想办法找到监管雷达之外的借钱“机会”?从过往发生悲剧里的借款逻辑看,学生一定是从最方便、利息最低的平台开始借,而正当渠道穷尽之时,学生依旧管控不了自己的欲望,便会落入高利贷旋涡。按照最新的三部委新政,将来的校园贷借贷主体将只剩下银行和正规持牌机构,银行也将主打低利率,但如果大学生的消费观出现根本性偏差,家长和学校都坐视不理,谁能保证将来银行不会重蹈覆辙?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针对“校园贷”极端案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发出多道通知。除了对放贷主体逐步规范外,这些“急急如律令”最终的落点都是要求各方联动,切实加强大学生金融信息安全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
在银监会等部门发出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通知当日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也提出,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金融消费者教育。简而言之,治理“校园贷”危机,暂停网贷服务只能算治标,加强学生对不良平台的防范意识,并树立健康、科学消费观念才是治本之道。显然,一味呵护,而不让学生自身建立起免疫力,走出校门的他们依然会是不良金融服务的受害者。
然而教育不是“喊口号”,如何把教育落到实处是各界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按照杨东教授的观点,国民教育体系中应该有金融消费者教育的一席之地。“最好能把金融消费者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引导、帮助大学生理性合理消费以及合理应对其他资金需求。”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