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人民日《民生周刊》:解读扬州千年古城生态福祉
“没有一座城市像扬州这样,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唇齿相依;也没有一座城市像扬州这样,同大运河与共,风雨同舟。”在《大运河复兴史》这篇长达4000字的述评当中,《民生周刊》这样运笔“水润扬州”的生态文明实践,以丰厚的文史资料串起扬州建城2500周年复兴史,以文化名人点赞扬州的论述及扬州城市管理者的,解读这座千年古城对水的钟爱。
扬州牵头大运河申遗成功,是大运河世界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扬州城市的历史地位、历史价值、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体现。扬州的收获也许并不仅仅局限于运河整治以及文化遗产本体,在建设、发展视野、市民素质等方面,这座城市也发生了的变化。
中国江苏网讯 今年,扬州迎来建城2500周年,受本报邀请,人民日旗下的《民生周刊》社总编辑全世杰一行四月中旬来扬州采访,行走中国大运河源头城市,对话扬州环保局主要负责人,从大运河复兴史到扬州“城市母体”修复,从扬州创立“CAD”新模式到扬州生态福祉激发全民环保,在最近一期上,《民生周刊》以封面期刊、万字文章,解读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生态自觉。
一组环保人物故事点赞“绿杨城郭新扬州”激发市民环保自觉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等一批体育休闲公园的建成,不同于传统中央商务区模式,它的载体是生态公园而不是商场,它的“业态”模式是市民休闲健身活动,而不是购物娱乐,说到底,它是市民的活动中心、健康中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扬州市委谢将其概括为“CAD”和模式,意思以A(activity活动)取代B(business商业),实际上是城市发展的提升和模式的创新。
一位是“鸟叔”蒋永庆,68岁的扬州市民蒋永庆,耗资10万元购买高档相机,耗时5年抓拍了数万张鸟儿照片,精选百余幅汇编成《扬州湿地百鸟风情》画册,以独特视角反映了扬州生态持续向好的变化。市委谢欣然为画册题字:“小鸟用翅膀为扬州的生态投了票”。正如蒋永庆所说“不好,花多少钱也请不到鸟儿”,这是对扬州美的最好阐释。
人民日《民生周刊》封面。
《民生周刊》社总编辑全世杰一行来扬州采访,地关注到扬州正在兴建的一批生态体育休闲公园项目,并以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经典案例,解读扬州市委、市如何由传统的“CBD”模式跃升为更符合未来发展的“CAD”模式,深度解读扬州城市管理者执政其核心就是让老百姓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为百姓提供更多民生福利和生态福祉。
一位是邵伯镇渌洋湖村老妈妈杜春萍古稀之年捐出毕生积蓄100万元,为乡邻整治河道的事迹,给乡邻“留个好”,捐资助学见得不少,“捐资环保”倒不多见,一句“留个好”,很好地体现了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结合。
扬州创立“CAD”模式,一座城市赋予百姓更多生态福祉
《民生周刊》说,千百年来,大运河给扬州带来了数不尽的荣耀,面对母亲河的馈赠,是扬州人镌刻于心的情感。三位市民说,他们不能代表上百万的扬州人,但他们相信,这种之情早已化为这座城市的基因,代代相传。
《民生周刊》不惜版面,详细介绍了扬州三位普通市民的环保故事。
从大运河复兴史中解读“水润扬州”的生态文明实践
《民生周刊》引用市委谢的论述“努力建设好扬州大运河第一城,探索出一条具有世界影响、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之”,大运河既为扬州提供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又再次以合适的径与现代城市重新连接。如今,这条古老的运河了复兴之。
《民生周刊》说,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必须以人为中心。扬州党委将静态的生态资产变为百姓生态福利的决心: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还空间于民的,让老百姓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一座城市赋予百姓更多生态福祉。
一位是从小生长在杭集江边“船村”退休教师陈宜林,他对濒危的江豚有着特殊的感情,发起成立了扬州首支江豚志愿者队伍。去年8月,陈宜林连同江苏10所高校近80名志愿者,就江豚下游现状及可持续性,分别寄信李克强总理和农业部。他们的获得答复,并得到总理“点赞”。
瘦西湖。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