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民生

经济和社会事业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劳动形态 自雇型职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7-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NBD:刚才您已经说了一些在网络上就业的案例,您是如何看待现今基于互联网不断涌现出的新职业?它们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陈宇:以前找一份工作,需要找一家单位,建立一个劳动关系。在工业时代,许多人一份工作会干一辈子,这种成熟的雇佣关系一直是工业社会的主体。比如在工业时期,很多墨西哥人在美国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雇佣关系,他们当时就是的代表。在工业时代的中国也是这样,你脱离劳动关系,脱离雇佣关系,进行自主就业、劳动,就可能会被定义为非主流、非主体,通常也被认为是。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中国目前有近1500个职业,如果我们紧跟互联网的趋势,会发现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需求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多样化、劳动越来越多元化,职业也就会越来越多。

网红女主播、职业试睡师、游戏陪练……聊天、睡觉、玩游戏的众多方式也逐渐具象化成为一种职业,这是社会、经济、新技术等快速发展的产物。

然而现在没有劳动关系的就业不再被定义为,反而有可能很强。在互联网平台,许多职业不需要产业劳动关系,不需要雇佣和被雇佣。自雇佣或者无雇佣型劳动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个人的活动是多元的、度的,不再固定从事某一项职业,一个人可以身兼多职,实现劳动和职业的多元化。现在,对这些人、特别是年轻人,有一个新名词,叫斜杠青年。随着这种斜杠青年越来越多,职业的多元化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这种劳动形态的改变,也反映出人们的工作观、从业观在发生变化。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我觉得非常符合时代的要求,也很好的诠释了当前人们就业的特点。

首先人们从事的活动更加多样化,可以从事各种他们想从事的活动,既可以在现实当中,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只要网民有需求,只要你提供的劳动、服务能够被大家接受,交换就会出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划分职业的思需要改变。

NBD:按照您的观点,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就业模式更加多元化,您是否能预估未来的网络就业会达到什么规模?

当然这种活动要有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技术标准,以及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职业活动通常也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人群来从事,要有普遍的社会需求。如果仅为某一两个人服务或者为极少数人服务,一般不能称为一项职业,因为它不能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交换。职业是一种社会行为,不是为特定的人服务。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不少小众的需要出现,恐怕这类需求的职业也会越来越多。

陈宇:人类的创造性是不可预知的,将来哪些职业最火、最热门也是不可预测的。人们在社会上所使用的主流技术、主流的科学生产力会衍生出大量的职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比如现在我们离不开智能手机,全球有70亿部手机,然而这样一个技术,在15年前却是不存在的。

高度细致分工推动职业发展

陈宇:我认为未来十年,在网络上就业的人数可能会超过1亿人,这虽然不是一个严格的预测,但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云、网、端这么一个系统,加上数字移动互联和互联这样一个平台,正着我们传统的一切活动。

陈宇:人类在原始社会是没有详细的职业划分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到采集、狩猎活动中。到了农耕社会,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职业有了不同的分工。比如,“牛郎”与“织女”就是不同的职业。士、农、工、商就是中国最早的社会职业分工。农业为主,手工业其次,商业排在后面。而管理者——士,当然排在第一位。

有新职业产生,也必然有旧职业退出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以后,粮油票证管理员、铅字打字员等都曾经是红极一时的职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职业已经消失。

NBD:具体到涌现的新职业中,您觉得哪些是可以持续发展,而非昙花一现最终消失于历史舞台的?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表示,我们经历了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现在正向未来社会发展。未来社会有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就是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云计算、互联网以及终端设备。而大规模的云计算能力加上移动互联、数字互联,再加上终端也就是手机,必将改变我们传统的劳动形态。

规则性的、规范性的、程序性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都已经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创造性的、非规则的、有复杂思考而且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职业,未来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虽然人们的实体活动不可改变,比如吃饭、睡觉,但实际上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人们可以在网上点外卖,围绕外卖产业衍生出的送餐员,这是否可以算为网络就业?有一些实体上不存在的传统商业饭店,例如50多岁的大妈,通过网络在自己家中为用户制作私房菜,这是否又可以算为在网络上实现就业?

陈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有一部分人从事社会需要的某一种生产或者服务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获得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这一群人从事的这种特定活动就是一种职业。比如美容是一个职业,美甲师又是一个职业。

再从经济发展来说,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包统配、毕业分配的就业政策,人们很难获得职业横向流动的机遇。而市场经济则赋予人们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流动的,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如果我们展望未来,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否会再次发生变化,我认为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数十年间,中国的职业构成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职业的变迁映射出怎样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未来新兴职业会呈现出哪些新特征。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

在我看来,规则性的、规范性的、程序性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都不会长命,他们会被智能机器、智能软件所取代。比如包括算工资、报表等职业,未来都会被技术所取代。

传统划分职业思需改变

每经记者周程程实习记者张怀水 

但哪些新兴职业能存活下去,仍然是未知。例如,网红如果作为一种职业能否持续,要看他提供的是否是具有技术性、知识性的内容。但是由于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并不代表没有技术性、知识性的就一定不能持续。

通过网络就业的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固定的劳动关系,更没有雇佣关系,他却也在从事某种就业劳动,满足普遍的社会需求。所以说,网络重构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案例很多,很难统计出具体的数据。

智能手机-全文略读:例如,网红如果作为一种职业能否持续,要看他提供的是否是具有技术性、知识性的内容。但是由于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并不代表没有技术性、知识性的就一定不能持续。在我看来,规则性的、规范性的、程序性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都不会长命,他们会被智能机器、智能软件所...

根据国家最新修订的2015版《中华人民国职业分类大典》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一共有1481个职业。与99版相比,维持8个大类,增加9个中类和21个小类,减少547个职业。

职业多元化或成为发展趋势

NBD: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也诞生了不同的职业,职业是如何变迁的?

到了工业社会,出现了高度细致的分工,进而推动了职业的细化和发展。工业文明时期,职业数量急剧增加,并变得更加复杂,职业被分为一个个工位,把工作分为一道道工序。过去说的三百六十行能够衍生出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职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多,对各种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比如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来会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层面的需求。

陈宇:我们经历了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现在正向未来社会发展。未来社会有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就是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云计算、互联网以及终端设备。而大规模的云计算能力加上移动互联、数字互联,再加上终端也就是手机,必将改变我们传统的劳动形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