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腐尸案“台客”詹富华:我在京郊修古建一路格桑花剧情
中新社北京8月20日电 题:“台客”詹富华:我在京郊修古建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京郊东北温榆河畔,五幢还未修复完工的徽派民宅坐落在30亩大小的院落中。北京不算暴烈的阳光下,婉约的南方古建经历春秋,显现出当年的模样。
台湾人詹富华称自己“工头”,他在古建园里一待就是十多年,20位老师傅们在其带领下,用最古老的手法,让这些搬了家的房子“修旧如旧”。
2003年,作为古董家具商的詹富华偶然来到江西婺源,看中一幢即将拆毁的徽派民宅,几经周折后以4.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随后请当地工人将全木质结构的古宅分拆、零件编号,并悉数运回北京。
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他在安徽、江西多地买下逾百套古宅,挪至京城,再请老师傅们用古法修复。
徽派古建最具特色的是斗拱,木制榫卯结构组建房屋不带一根铁钉,双门头四梁四柱使白砖黑瓦在徽州烟雨中伫立百年。遗憾的是,现代工艺很难代替老方法,这门亘古的修复技术正逐渐远去。
詹富华在婺源买下的第一幢古宅,据称为当时屋主小妾居住,正房太太刻意将屋内天井改成藻井。詹富华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现代建筑早已不需利用天井蓄水,藻井的设计遮住了天光,但在厅堂有六米多的挑高,相当于如今的吊顶,更适合现代人居住。
于是,他在古建修复中,将大量天井改为斗拱模样的藻井。时至今日,工匠师傅们将60多套宅子修葺如昨,保留榫卯结构房屋原样。每完工一幢,师傅们则将成品按序号分解,再次置入仓库存放。
采访中,詹富华经常提起,自己是在大陆的老“台客”。过去20多年,南来北往从修复古家具到修古建,他也“慢慢成了专家”。而今天站在斗拱下的,由一个“台客”变成四个。
因缘际会,詹富华认识了缪茗华等三位长期在大陆生活的台湾人,大家从事的工作都与文化相关,但分属文化推广的不同工种。四人计划年内于京郊古建园,将古建筑保护变成一项文创事业——“未来力场地”。
缪茗华,绰号“喵叔”,这位灰白头发的先生退休后接触到木工,并在古建园不远处拥有了一家木工店“本意手作”,平日开设从玩具到家具类的木工课程。店内拥有20余位全职教师,一到周末不少市民便会举家前往习作。
他透露,“本意手作”还与古建园合作、传授古建修复技艺,目前正在制作一套双门头四梁四柱的徽派古建模型。
“总算有人将传统木结构房屋变成一项教学题材向年轻人传授。”詹富华评价,将生僻、复杂的传统木工呈现给现代人是最困难的,但技术、教育、推广相结合成为一个系统,这个文创项目才有启动的可能。
喵叔说,他和詹富华这个年龄段的台湾人,受惠于幼时所接受教育在中华文化底蕴方面的培养,对传统中的精华充满向往。现在,四位台湾人不远万里,全身心投入到古建项目,“更是纯粹被文化的质感所吸引”。(完)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