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生活常识

捐款13万退回12万,这样的故事更动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日,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出现了令人暖心的一幕。3月5日,在当地从事废品回收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杨术强,带着他多年积攒的13万元现金来到当地疫情防控办,决定将这笔“巨款”捐出,用于疫情防控工作。然而,面对这笔为数不小的捐款,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不仅没有直接收下,反而劝说杨术强不必捐款,想将钱款悉数退还。

工作人员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知道:杨术强的经济条件其实并不宽裕,其家中还有七口老小需要他的照顾。最终,经过一番推让,双方“各退一步”,疫情防控办收下了杨术强9273.4元的捐款,而其余的12万元,则由杨术强带回了家。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常常看到各种热心人捐款捐物、为疫情防控工作献爱心的事迹。然而,发生在杨术强与瓜沥镇疫情防控办之间的这一幕,却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给人带来了别样的感动。

此前,我们看到过不少经济条件与杨术强相仿、甚至更加拮据的捐款者。其中,有漂泊他乡、仅以拾荒为生的贫困老人,也有自己缺钱、要向子女借钱捐款的抗战老兵。看到他们的做法,公众的第一反应当然是真诚的感动,但在感动过后,我们却也难免感到有些不是滋味,希望这些捐赠者自己能多留一些钱,保障自己的生活。

这种不顾自身窘迫,全心全意支援疫情防控工作的做法,当然令人动容。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也值得收获社会大众的赞扬。然而,筹款者面对这样的捐款,最好不要“来者不拒”,像瓜沥镇疫情防控办这样,一边领下捐款者的心意,一边退回大部分捐款,才是更好的做法。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论面对灾难、贫困、疾病还是危机,捐款的本质,都是一种公益性质的社会资源再分配。这种社会资源再分配的目的,是让资源尽量流向那些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群体手中,也只有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捐款,才算得上是有效益的捐款。企业家捐出数百万元,用于给前线医护人员购买防护用品,符合这一标准;普通人捐出一顿饭钱,用来为疫情期间没有收入的慢性病患者筹集医疗经费,也符合这一标准。但是,那些几乎要捐出全部积蓄的人,却很难符合这个标准。

对杨术强这样一个需要用双手养活一家七口的“顶梁柱”而言,这十几万元对他们一家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这笔钱在疫情防控工作能够起到的作用。对那些拾荒老人、独居老人而言,那几万元的积蓄,更是他们的全副身家,乃至养老送终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收款方对他们的实际处境多加考量,对此类捐款适当予以婉拒,不仅无损于捐款者的高尚情操,也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在这件事上,瓜沥镇疫情防控办的工作人员作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我们在捐款者与收款者的互动之间,不仅看到了爱心与热情,也看到了理解与关怀。相比于那些“捐款者捐了,收款者收了”的情况,这个故事里,蕴含着更多让人感到温暖的能量。而这也有助于在捐款问题上,形成更加健康的社会氛围,从而让捐赠工作更好地造福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