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常识

宁明:韦氏三兄弟三十三载电影情2016年10月15日小学生冬季卫生常识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10-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韦忠、韦江、韦柯三兄弟出生在中越边境宁明县峙浪乡峙浪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少有放映队到峙浪街放电影。在距峙浪乡13公里的爱店村,每个月部队放映队都会来为驻军官兵放映一场电影。当时三兄弟年龄最大的韦忠有二十岁,最小的韦柯十几岁,他们都会步行13公里去爱店看电影。父亲韦耀星也是个影迷,看到兄弟三人为看一场电影经常奔波到半夜才回到家,心疼不已。

    “拿回这块金灿灿的牌到今天整整一年了,作为一名电影人既为得到这份崇高荣誉感到自豪,更觉得为边境群众文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遵循习总强调的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的重要讲话,继续做一位扎根边境的文化者。”11月6日,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宁明县峙浪乡“固边电影队”的队长韦柯感慨地说。至此,这个电影队已经连续为边境村屯群众播放电影33年,播放影片13500多场,总行程20万公里,惠及边境群众150万人(次)。

    1991年,韦柯兄弟三人看准边贸开始兴起的时机,又在爱店镇开办了一家电影院。那时,他们已经有了四台放映机。

    边境流动的文化站

中越边境韦忠、韦江、韦柯三兄弟组建的峙浪电影队,33年来一直服务边境群众,这是边境地区流动的文化站,是给边民科普知识的大篷车,更是助人为乐的雷锋岗。

    1998年冬天,听说那密村叫底屯半山腰上的两户人家六口人很少能看上电影,且其中一位八十多岁病瘫在床的老太太从未看过电影。兄弟三人二话没说背上放映机,爬了15公里的山,专程给这六名群众放了专场电影。得卧病在床的老太太边热泪盈眶。

    “最的时候是一边放着电影,一边听着从边界那边飞过来的子弹呼啸声”。大哥韦忠说起来还心有余悸。1983年10月中旬一天,兄弟三人来到爱店镇青草岭猫耳洞前为驻军官兵们放电影。那时边境局势仍很紧张,冷枪冷炮时有发生。那天晚上,正放着电影,几声枪声“嗖嗖”地从边界对面打了过来,二哥韦江和连长两人赶紧将音箱的音量调到最低,直到电影放映结束。多年来,兄弟三人先后深入边境一线为部队官兵放映电影150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官兵们的戍边文化生活。

    “最远的放映点要到80公里外的桐棉镇板古村,沿着崎岖的山开手扶拖拉机要走5个多小时。”韦柯说。第一次去板古村放电影是1982年7月的一天,兄弟三人早上开着手扶拖拉机从峙浪出发,半突然变脸,瓢泼大雨倾盆而下,不一会山洪也裹挟着泥石流随之冲下来。大家赶紧抬着200多公斤的设备躲到地势稍高处。两个多小时后,汹涌的泥石流完全过后大家才继续在泥泞的山前行。到达板古村时,天已经快黑了。放完电影后,热情的群众这家拿来鸡肉,那家拿来狗肉,一大桌热腾腾的饭菜,使他们深受。第二天返程时,村里的男女老少依依不舍地将三兄弟送到村口。

    韦柯三兄弟一有时间便检查电影保养情况

    除了在电影院放映,峙浪电影队的足迹遍布峙浪、桐棉、爱店等边境乡(镇)1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29个村(屯),覆盖边境群众8万多人。上世纪十年代,很多边境村屯还不通公,不通电,放电影的程十分艰辛。

    久而久之,父子四人商定,买台放映机自己办个电影院。1981年,父子四人花了3700元钱买回了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和一整套电影放映器材。办完相关手续,峙浪电影队就算成立了。韦耀星在旧房子里设立一个固定的电影院,3米宽的银幕立在天井里,从大门到天井之间一块20多米长、5米多宽的斜坡就是影厅,左右两排木椅从银幕前一直延伸到大门。那个年代,边境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看电影就成了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和文化享受。每逢圩日,《铁道游击队》《小花》《少林寺》《甜蜜的事业》等影片,让十里八乡白天来赶圩的村民,晚上都聚集在电影院里美美地看上一场电影。电影院还对军人和孤寡老人实行免票,每次放映时座位上坐满了观众,走道上也挤满了人。

    峙浪边防与电影队一起张挂银幕

    韦柯三兄弟跋山涉水赶往安排好的边境村屯为群众放电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