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最我的一个读书故事(组图相如每朝时翻译
看到开封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洪烛感慨颇深。他说,开封是文化的富矿,开封的文化宝藏令人羡慕。当前,随着国力的增强,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诗歌会迎来新的复兴时期。“我相信,如果海子还在,如果海子也开了博客,他应该会有很多粉丝。”洪烛说。洪烛认为,开封是八朝古都,各类文化盘根错节,应该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有效整合。“开封更有理由在诗歌和旅游上做文章,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度,真正打通文化遗存与现代生活中的隔膜,让文化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洪烛说。
谈起诗歌和旅游,洪烛说,诗人与旅游自古是密不可分的,不论是屈原还是李白,诗的灵感都是在游历中产生的。同时,诗人在游历中创作的诗歌也增加了很多地方的名气。“中国现在有这么多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我觉得和诗歌无形中的宣传是分不开的。”洪烛说。洪烛也喜欢旅游。因为旅游可以使他在一欣赏山水美景的同时,更能在诗歌读者中“推广诗意观念,诗歌”。
“上世纪80年代是初期,各行各业春潮涌动,人们的思想也开始百花齐放。此时的诗歌起到的作用是思想启蒙,产生的影响轰动整个社会,形成的能量也是巨大的。感谢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洪烛感慨地说。
我急于见识这家已存在19年的农家书屋的面貌,就请笔会组织者安排我去梁寨镇光庄村。从县城出发,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这座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周围是一片田野,如今因为有一个特殊的农家书屋而远近闻名。看来,书香不怕巷子深。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东方出版社
记者赵文建摄
当时,南京梅园中学的老师得知洪烛高考落榜后,把洪烛的简历及发表作品的样报、获证书等复印了几十份,以学校名义写了推荐信,投寄给全国20多所高校,希望能够破格录取这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优异成就的中学生诗人。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书生意气,在面试现场,洪烛以一首一气呵成的诗歌《长江拐弯处》赢得了武汉大学教授们的青睐。最终,洪烛作为免试保送生,没参加高考就跨进了武汉大学的校门。洪烛曾说:“对于我而言,缪斯不仅是诗神,更是我的命运,她带给我好运气!”
当然,老人也获得了种种荣誉。2006年9月被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先后被授予“徐州市四五普法先进个人”、“江苏省四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江苏省先进“农家书屋”主人等光荣称号。于是这座农家书屋的一角,摆满了状、杯。
洪烛为本报题词。记者伟摄“诗是文学的生力军,是思想的启蒙者。”这是著名诗人、作家洪烛30多年来对诗的理解。这位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的诗人3月15日莅汴,走进千年名园禹王台公园和清明上河园,沿着司马相如、李白、杜甫、高适曾经的足迹寻找诗意,在梦回大宋的荡气回肠中诗歌与旅游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京东:京东价
当当网
武汉大学破格录取
采访结束,我迫不急待地想和参加梨花笔会的这批写书的朋友,分享一下今天听到和见到的真实的故事:一个爱书人的故事。为了对得起爱书人的爱,我们也该好好写书啊。
1985年5月,洪烛由于偏执于文学,数理化成绩一塌糊涂,连高考预考都未通过。然而,洋溢着理想主义的上世纪80年代是出诗人的年代。幸运的是,洪烛就赶上了这个最适合他的时代。在他做好了成为“待业青年”准备的时候,命运却发生了惊天的大逆转。
花香与书香
2014年起,汴梁晚报先后聘请余光中、汪国真、绿蒂、屈、方铭、虹云、詹泽、赵冬梅、郑愁予、程步涛、吴美筠、姚风、耿占春、大卫等诗人、学者为文化顾问。洪烛在聘任仪式上表示,今后将更加关注开封,关注《汴梁晚报》,将更多开封文化元素写入诗中,传扬开封美名。
江苏文明网的“江苏榜”2012年报道王文彬事迹时,他已80岁了:“王文彬老伴也去世了,子女又都不在身边,但他从未觉得孤单。儿子专程从北安市来接他安享晚年,他却舍不得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关心下一代和老年事业,说什么也不愿意跟他们去城里。铁下心来壮大事业的他,索性将国家发给他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费共计6000元一次性取出来,用于改、扩建他村关工分会的办公室、活动室。”
左手散文右手诗歌
王文彬1986年从省北安市退休,放弃舒适的都市生活,回到老家梁寨镇光庄村定居。也许是为了落叶归根吧。可他在1995年又找到了新的事业。“对王文彬老人来说,退休却意味着再次上岗,开始自己的第二人生。”《徐州日报》记者是这么描述的,“每天下午6时,丰县梁寨镇光庄村的农家书屋里,都会挤满前来读书的村民。一位矍铄的老人总是乐呵呵地为大家提供着各种服务。这位老人,就是这个农家书屋的主人,已是耄耋之年的王文彬。”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本报讯记者张德卿报道3月16日,在“书香中国、诗意生活”中国诗歌与旅游高峰论坛上,著名诗人、中国文联出版社诗歌分社总监洪烛,欣然受聘担任本报文化顾问。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纪委范志红向洪烛颁发了聘书。
院子里的一面墙,被成18米长、带雨篷的宣传长廊。着老人读书读报时挑选出的觉得有必要推荐给村民浏览的剪报。每一张剪报都凝聚着老人的心血。在搭有一张床的资料室,我翻阅着老人亲手装订的那300余册各种剪报专辑,仿佛看见了这座村庄的年轮。这也是老人住宿之处。他生活的时候,也像在值班。连做梦都是在为书值夜班啊。
在诸多文人墨客中,洪烛对司马相如有着特殊情结。他在博客中撰文说,屈原之后,李白之前,中国的文学史还出过司马相如。他们都是引领一个大时代之风范的标志性人物。屈原使楚辞得以和诗经共领,李白构成唐诗的巅峰,司马相如同样不简单,是汉赋的奠基者。两汉400年的赋坛,最引以为骄傲的还是司马相如这面大旗。与屈原、李白相比,司马相如同样写出了足以开立派的创新之作,对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与发展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而且他人生的传奇性也并不逊色。“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以贾谊与屈原并列,卷一百一十七则是《司马相如列传》,为一个文人立专传,待遇极高。整部《史记》,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这两篇。司马迁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全文收录了他三篇赋、四篇散文,以致其篇幅相当于《屈原贾生列传》的六倍。可见这个同时代人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说。
洪烛
参加梨花笔会,我却错过了梨花。我一点不遗憾。没闻到花香,却闻到书香了。那浓得化不开的书香,其实是浓得化不开的心香。
当我走进那座接待过许多大记者的小院,其简陋的程度还是令我感叹。但也可以说,它一直保持着原汁原味。这些年我到各地乡村采风,都会参观一下当地的农家书屋,有些已经很先进、很现代化了。但王文彬老人自办的乡村图书室,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这是一座最有体温的农家书屋。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位农村老人在自己家里办起的书屋。老人就住在书屋里,与书相伴。而书就住在老人的家中,与他的梦相伴。
梦回千年寻找诗意
开封网-汴梁晚报
洪烛原名王军,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坛中的风云人物。小时候的洪烛受家庭影响非常爱看书,也因此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到了的程度。从中学时代开始,他的诗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语文报》等一系列报刊发表并多次获。诗在带给洪烛快乐的同时,也使他在中学生校园诗坛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那时候,很多读者给我写信,成麻袋成麻袋的都是。”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的“火爆”情形,洪烛意犹未尽。那段时间,在南京梅园中学的收发室里,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写给洪烛的信件如雪片一般飞来,让年轻的诗人满腔诗情。
求学期间,洪烛对诗歌更加。“在全国高校,几乎每个中文系的学生都算半个诗人。我也未能例外。”洪烛说。他和喜欢诗歌的同学们一起筹办樱花诗会、组织诗歌、拜访著名诗人、举办诗歌活动,并先后在《诗刊》《星星》《青春》《》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蓝色的初恋》,成为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诗人代表之一。
校园诗坛风云人物
院墙外还有两块2.5平方米的黑板,老人每月出一期黑板报,内容涉及国家政策、新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化、、评论等资讯。现已累计制作1200余张。王文彬真是一个有心人啊,而且有情有义。他是我见过的爱书人中最有爱心的一个。不仅爱书,而且爱人。他是因为爱人而爱书的。他爱书是为了更好地爱人,爱自己的乡亲,爱村庄的下一代。2009年,徐州市关工委为王文彬的农家书屋正式命名挂牌“小海燕”农家书屋,并捐赠4000元扶助资金。王文彬用这笔钱又扩建了图书阅览室,添置了书橱。
我是一个读书人,因为爱书而读书,因为读书而更爱书。爱到了极致,就开始写书。加上我自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文联出版社工作,至今没有跳槽,也算是个“资深”的出书人了。看来我的命运都是和书有关的。遇见爱书人,我都会感到格外亲切。
1989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洪烛来到中国文联出版社工作。随着文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诗歌的衰落成为必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洪烛曾一度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大众文化。那时,大众化期刊如雨后春笋。面对这种“商机”,敏锐的洪烛凭借自己横溢的才华,开始了青春美文的创作。那些年,洪烛创作的青春美文几乎覆盖了各种流行报刊,并出版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等散文集,在全国读者中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洪烛”热。后来,他的散文《母亲》自成一格,开创了片段式写作新形式,广受欢迎。如今的洪烛,在重新审视了诗歌美之后,又选择了回归诗坛,创作出版了《仓央嘉措心史》《仓央嘉措情史》两本畅销诗集。
是的,在我采访王文彬的过程中,不时有孩子推开门进来还书、借书。几间旧房子,摆满了书架,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报刊,对于周围的村民和孩子们来说,相当于美食。这也是对一座偏辟村庄敞开的小小窗口。他们能从中看见什么?不仅看见知识,还能看见希望。看见世界是什么样。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是什么样。
在开封期间,洪烛专程来到有着千年名园美誉的禹王台公园,聆听当年司马相如在此吟诗作赋的故事,为自己正在创作的《凤求凰——司马相如传》一书寻找灵感。
王文彬说这些是他当初省吃俭用自办农家书屋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我告诉他:可这延续了19年的农家书屋,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梦。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做着的中国梦,似乎也是很平凡的。可你做了19年,并且还准备继续做下去,就不平凡了。关键在于你的这个梦想,不仅了自己,还了别人,了更多的人。
此次来到开封参加中国诗歌春晚研讨会暨诗歌旅游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已经不知道是洪烛第几次为了诗歌而远行了。作为一位著名诗人,洪烛先后参与了几十场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和上百场诗会,足迹遍布、长城内外。他先后走进新疆、、、青海、甘肃等20多个省和自治区的50多个县市,行程长达十万里。每到一地,洪烛向各地的诗歌爱好者创作技巧、诗歌创作、诗歌文化、开展诗歌美育。
禹王台又叫古吹台。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盲人乐师师旷常在古吹台吹奏古乐。汉代梁孝王被封为大梁,曾将古吹台大加修建了一番。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枚乘等都是梁孝王的宾客,他们经常在古吹台上吟诗作赋、吹弹歌舞。李白、杜甫、高适曾相聚在此饮酒作诗,留下《梁园吟》等千古名篇。
第二天的采风日程是到梨园看梨花。我却临时脱离了大队人马,单独采访去了。仅因为无意中看到一份过期的《徐州日报》,有对一位自办农家书屋的八旬老人的报道。这位老人叫王文彬,自1995年开始,把自己修建的9间砖瓦房四合院全部奉献出来,作为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建立了当地最早的“农家书屋”。
春天,徐州丰县举办梨花笔会,邀约了一批写书人。江苏是我的老家,老家的梨花开了,我怎么也得回去看看啊。大伙儿一碰头,我首先认出了江苏省作协副赵本夫,电影《天下无贼》就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这才知道,丰县不仅是刘邦故里,有刘邦祖陵,还是赵本夫的故乡,他的文学之根长在此地。赵本夫致辞时说丰县人历来有情有义,希望我们多关注一下他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