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一件国宝比传国玉玺还要珍贵至今却下落不明
导读:在中国古代,因为战乱等原因,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物,遗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叹息。如传国玉玺,它是取材于和氏璧,秦相亲手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从秦始皇开始,一直是中国历代相传之印玺,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明朝时期,曾有一件国宝,也许它没有传国玉玺知名,但其历史文化价值绝对在传国玉玺之上。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该国宝却消失不见了,至今下落不明。若有朝一日能够重现,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将是一个幸事,该国宝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公元1403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称帝的第二年,为了整理及保存之前各朝代的历史文化,命人编纂了该奇书。起初,该书的名字为《文献大成》,全书共22937卷,约有3.7亿文字。
负责编纂这部大典的解缙和姚广孝,都是明成祖的宠臣,也是满腹经纶的牛人。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7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五经》,贯穿其义理,世之罕见之神童。
姚广孝,法名道衍,朱棣登基称帝的主要功,臣精通儒、佛、道、兵诸家之学,素有“黑衣宰相”之称。本来修纂大典一事,由大才子解缙全权负责,但明成祖觉得此书太过遵循正统,不能客观地将其他先进思想和文化收录其中,就让姚广孝加入。前后历时六年,超过2万名大臣、学者参与其中,终于在1408年完成编纂工作。
据史料记载,《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教等各种名贵资料,其规模和价值远超之前各朝代的所有古籍名著,绝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我们所熟知的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比《永乐大典》晚了三百多年,其他同时代的书籍更是被甩几十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