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签21个大单力促产业合作 城市养老开展交流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八届京港洽谈会上,北京就围绕如何破解首都“城市病”、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与香港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十六号线花落京港地铁
“香港在现代化城市治理方面富有经验,希望北京在治理大气污染、缓解交通拥堵、建设智慧城市、提高能源利用率等领域加强与香港的合作,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在洽谈会开幕式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这样给出了北京向香港“取经”的理由。
本届京港洽谈会的主题是“互通要素、双向投资、同享机遇、共创繁荣”。这显然不是一句空话。京港两地成功的城市产业合作案例已不少见,其中之一就是2009年开通至今地铁四号线。从四号线开通那天起,“香港速度”就正式成为了北京市民的日常出行体验。为了改善乘客舒适度,四号线在安全管理体系、数据信息化、乘客服务、车站装饰设计等方面都借鉴了香港经营,日常的差异化车次控制和客流量管理也体现着香港城市治理精细、高效、现代的特色。截至今年10月底,四号线-大兴线日均客运量已达127.1万人次,全日最高客流量达160.9万人次。经过多次缩短高峰期行车间隔,目前早高峰实际最小行车间隔已达1分43秒,成为内地地铁中发车间隔最短的线路。
此次京港会上,京港地铁成功取得北京地铁十四号线特定范围建设权和30年运营权,并就地铁十六号线签署了项目意向书。两条线路将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以京港地铁作为平台,分别吸引社会投资额度150亿元,采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包括车辆、通信、信号、供电、设备监控、自动售票等系统及车辆段、停车场中的机电设备等项目。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京港地铁将把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北京市政府。
城市养老开展密切交流
在城市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建设宜居之都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如何打造养老服务产业。本届京港会上,《北京市卫计委与香港医院管理局2014至2019年度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无疑给出了一个值得期待的答复。按照规划,未来京港两地将在医疗服务发展、医疗卫生规划、医院管理、医护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
“香港医护人员的素质非常高,整体水平很均衡。而且政府对公立医院每年的财政投入达500多亿港元,医院不必依赖向患者收费弥补开支,患者能享受低价优质的服务。”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雷海潮说,这些都是值得北京学习借鉴之处。
此外,北京也将继续吸取香港在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管理经验,在应急启动、资源调配、现场局势评估、医护人员训练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香港卫生署副署长黎洁廉表示,香港与北京同为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出入境人员众多,两地在加强传染病防控方面加强交流很有必要。
两地合作进入成熟阶段
“本届京港会把促进项目贯穿京港会筹备全过程,发布和促成的项目全是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精尖’项目。在现场签约的重大项目中,亚信大数据,中安集团投资高效应急救援装备科技研发项目等,都是围绕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定位、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促成的项目。”北京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苏宏介绍说。
在北京探索建设“智慧城市”的今天,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更多的资金需要由企业和融资机构去筹措,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18年来,利用京港洽谈会这个平台,两地在金融、高新技术、文化创意、医疗卫生等产业的合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届在轨道交通建设、卫生医疗和食品安全、应急救援装备科研等21个北京市重大项目上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总额达71.8亿美元,折合438亿元人民币。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介绍,截至今年9月,北京在香港累计直接投资额超过41亿美元,占北京全部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约25%;仅今年1到9月,香港在京新设企业505个;实际利用外资48.1亿美元。“这些数字充分反映出北京市对香港充满信心”,林郑月娥表示。
“京港洽谈会已走过18年,18岁是人生步入成年的标志,京港两地的合作已全面进入成熟阶段,未来两地将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继续开创合作交流的新局面。”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