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共同提高——内地学生讲述澳门求学生活
“这座城市和她的每条街道真的都太美了,即便有一天我毕业离开了澳门,也希望以后能经常回来看看。”回顾至今在澳门的求学经历,23岁的天津小伙泥梦阳这样感慨。
2010年秋天,泥梦阳第一次来到小城澳门,成为澳门大学科技学院电机及电脑工程系的一名本科生,一晃4年多过去了,如今的他已是本专业的在读研究生,继续着自己同澳门的交集。
“来澳门前觉得这里可能纸醉金迷,但到了这里才发现和预想的完全不同。闲适、安逸,和我的家乡一样是座慢节奏的城市。到澳门的第一个晚上,吃晚饭时把包落在饭馆里,店家立刻追来交还给我,这让我对当地治安很有好感。”泥梦阳坦言来澳门读书并不是他高考时的第一选择,但澳门带给他的亲切感使他从未为自己当年的这个决定感到后悔。
经中国教育部同意及特区政府批准,澳门各所高校自2001年起招收内地考生。特区政府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数据显示,澳门6所高校近年来每个学年在内地实际共招生约3000人,本科生和研究生六四开。泥梦阳还有他在澳门大学的两位学妹刘卓嘉、孙雨晨就是这样先后与澳门相遇。
现年21岁的刘卓嘉来自云南昭通,现在是澳大人文学院葡文系的大四学生。谈起与澳门邂逅的起点,她说:“高中毕业时我一心想离家去增长见识,于是在周围人疑惑的目光中选择了澳门。初到这里,巴士车行驶在跨海大桥上,往窗外望去,感觉澳门不愧是座国际化旅游城市。这里迥然不同的社会风貌带给我的冲击力延续至今。”
刘卓嘉的同班同学、宁波人孙雨晨谈起自己的澳门印象,也是感悟颇多:“博彩绝不是这里百姓日常生活的主旋律。在澳门能碰上形形色色的人,要想接触不同的文化,这里有大把机会,从这点来说,我很满意当年的选择。”
孙雨晨笑称,因为生活的现实需求,本想着来学葡萄牙语的她反而很快学会了粤语,但也正是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她看到了澳门和内地的融合正在加速。“据说早几年普通话在这里不太普及,上街问路都困难,现在不一样了,连公交司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同班的本地学生,普通话现在‘各种强’,大家一直都在互相学习。”
在刘卓嘉和孙雨晨所在的班级里,本地学生是大多数,过去3年多课业学习的过程,也是同一屋檐下内地生和澳门本地生互相了解、比较和学习的过程。“澳门同龄人给我的印象是纯朴,因为升学和就业压力不大,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对轻松。”刘卓嘉说,“内地生重视学习成绩,而他们则更看重实践经验。澳门家庭并不是个个富裕,有些同学家里开销大、负担重,他们必须挑起担子,去挣自己的零花钱。他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今天又要返工(上班)啦’。”
孙雨晨很是佩服本地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他们很多人从中学期间就开始做兼职,虽然挤压了学习时间,但因此积累的社会经验要比内地生多不少。这是一群想象力丰富、善于创造的青年人,精通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让我自叹不如。”
这几位澳门大学的内地生“老面孔”在过去几年经历了澳大的历史性变迁——历时三年半建成的横琴新校区于去年年底启用,今年8月份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正式入驻。之前的澳大,校址位于氹仔岛北部的小山丘上,在弹丸之地闪转腾挪,螺蛳壳里做道场,如今一下拥有了占地超过1平方公里的大型现代化校区,面积增加了几十倍。这是该校崭新的一页,对于师生来说也是全新体验。
“新校区很大,而且终于盼来了属于自己的球场,也终于可以在校园里骑单车了,感觉更像内地的大学。”泥梦阳高兴地说。他说像他这样的“老人”一下子还没缓过劲来,老校区生活的一幕幕现在还时常浮现在眼前。“那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地方都留下过回忆,我留校读研,很大原因是舍不得离开。”相比之下,刘卓嘉更多看到的是新校区对学业有利的一面:“它让我们远离浮躁,这回更能专心读书了。”
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新选择,几位内地生都表示迟早要离开澳门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一试身手。不管前路如何,小城澳门在他们的人生记忆中已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妙印迹。(记者王帆 刘冬杰)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