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旅游

童军总会十万大军 “制服团体”缘何受港人追捧?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月18日,香港青少年军总会成立仪式在解放军驻港部队昂船洲军营举行。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夫人梁唐青仪出任青少年军总会司令员。香港青少年军总会是香港唯一以中式军事步操为训练基础的自愿性制服团体。香港青少年军总会的成立,再次将“制服团体”——这一香港文化中不能不提的重要元素拉入人们视线。

  制服团体恒常

  资助增加一倍

  18日,在香港青少年军总会成立仪式上,可谓是重量级嘉宾云集。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驻港部队司令员谭本宏、驻港部队政委岳世鑫、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王志民以及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姜瑜等嘉宾都是座上宾。

  这样的场面,在全港性制服团体的成立仪式以及大型庆典活动中也并非鲜见。香港对于制服团体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行之经年。受政府资助的青少年制服团体有:香港少年领袖团、香港海事青年团、香港交通安全队、香港童军总会、香港女童军总会、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少青团等等。在香港,任何经过政府注册的青少年团体都可以合法地生存和开展活动,只要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符合香港法律、不危害社会和他人。

  近日,香港特首梁振英于立法会发表的最新《施政报告》中还特别提到,政府将增拨资源,加强在地区层面与青年的联系和沟通。对制服团体如童军、香港红十字会和交通安全队等的恒常资助,在来年会增加一倍,并提高“需支援学生队员资助计划”的拨款,让更多清贫学生受惠。

  如果说学校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制服团体则更关注青年人离开校园之后的生活。梁唐青仪在青少年军总会成立仪式上致辞时就表示,总会的成立,旨在锻炼青少年坚毅意志、健康体魄,培养关心社群、建设香港、贡献社稷的责任感,为香港培育优秀及领袖型人才。

  香港青少年总会首阶段设3个纵队,包括教导纵队、菁英纵队、地区纵队,以在香港运作多年并深受青少年欢迎的大学生军事生活体验营、青少年军事夏令营以及德育训练营为基础,邀请香港的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参加。除步操外,日后活动将包括军事训练。

  港英统治150年,英国文化在香港落地生根,“制服团体”便是其一。香港不少“制服团体”在建立初期,是直接附属于英国的相关团体。回归之后,特区政府推出“制服团体计划”,目的是令更多的学生加入制服团队,以扩阔其学习经验以及培育其志愿服务精神,锻炼服从纪律精神、团队合作。

  使命感是“制服

  诱惑”不竭源泉

  提及香港的制服团体,有着百年历史的童军总会值得一说。成立于上世纪初的童军总会,仍然活跃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全港影响力最大的青少年制服团体。童军总会致力于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透过富有挑战性的训练和活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发展,致力培育青少年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现在,香港童军总会有10万大军,一个世纪以来,伴随着每位青年代代成长。

  有香港媒体把港人对于制服团体的追捧称之为“制服诱惑”。“现在的小孩真难教。”这是许多香港家长和老师的心声。有香港学者指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成长于物质相对丰裕、网络资讯爆炸的年代,习惯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虚拟世界中,在现实中却失去人生方向。这样的孩子甚至成为一种现象,被称为“港童”。制服团体希望培训的像是服务、团队合作、奉献这样的核心价值,也正是社会对“港童”的期待。

  与此同时,香港近年推动教育改革,强调青年人的多元化发展。教改后的高中课程除了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还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以及“社会服务”,这些都跟制服团体有了很好的连接。不少青少年制服团体,往往跟学校合作,对于青少年的多元全面发展,学校和制服团体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近年来,制服团体也成为香港青少年与内地亲密接触的有效途径。制服团体会组织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访、实习,也会邀请内地青年人到香港参加活动。港府投放不少资源,为年轻人提供到内地和国外学习锻炼的机会。近年成立的香港青年服务团,招募和资助年轻人到内地贫困地区服务6到12个月。港府希望通过此举鼓励年轻人了解内地、丰富人生、服务社会。

  制服团体的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备受港人追捧,使命感和抱负是它获得社会认可的不竭源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港人对“制服诱惑”的热情,不妨视为一种公民运动。而制服团体也成为推动青少年无缝完成从青年学生到有为青年蜕变的重要社会力量。香港和内地在融合过程中,并非都是甜蜜,摩擦和误解难免。深度融合的“融合之痛”中,也看得到香港年轻人的焦虑。了解不是“洗脑”,了解国情有助于香港年轻人更好地找准人生定位、拓展事业视野空间。有大中华情怀的香港年轻人、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年轻人,无论是对于香港未来的发展,还是对于化解“融合之痛”都大有裨益。本报记者 李炜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