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士司机眼中“个人游”:感受到国家的关照
2003年7月,中央政府为协助香港走出经济低迷,推出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政策。多年来,“个人游”数量不断增加,对本地居民和社会也带来一定负担。香港少数激进分子自今年接连进行反水货客行动,指骂内地游客的同时要求取消“一签多行”政策。
那么,作为城市的窗口行业从业人员,有大量机会接触到内地游客的香港的士司机群体如何看待“个人游”?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访了香港的士司机从业员总会及部分的士司机。
香港的士司机从业员总会理事长黄一峰对记者表示,的士行业可看作是社会经济的寒暑表。2003年非典疫情对香港打击很大,的士司机收入也急转直下。中央政府及时推出“个人游”政策,大批内地游客来港购物观光,逐步带动了本地经济复苏,使香港市民感受到了国家的关照。
“非典刚过去时,外国游客几乎不来了。香港服务行业接触到的第一批客人就是内地朋友,我们很多会员都感谢中央政府,那次(非典)之后开始知道国家对香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帮助很大。”黄一峰说。
已有20年驾龄的士的司机李林昌向记者透露,目前香港的士司机每日接载的乘客有三分之一是内地旅客,比例很高。他认为,旅游业对香港举足轻重,虽然有一小部分人肆意破坏香港的秩序及形象,但绝大多数香港市民仍欢迎内地游客,希望不要因为个别人士闹事而“搅乱了一锅粥”。
另一位资深的士司机李为民表示,内地旅客的车资普遍比本地市民高,因此他平时更倾向接载内地乘客。然而近日的摩擦使乘客量明显下降,他表示十分遗憾。“围堵、辱骂内地游客就是一小撮激进人士在闹事,想在‘占中’失败后再次挑起两地矛盾,我们广大市民绝对不支持他们的做法”。
一辆的士就是一方小天地,足以令香港司机们真切感受内地游客的行为素质。受访者普遍认为,近年来,内地乘客的素质较以前有明显提高,态度也越发谦和有礼。
有13年的士驾龄的郑许伦坦言,“个人游”初期,个别内地乘客“不排队打车、不懂礼貌、甚至车上吸烟”等,因此很“怕”接载内地乘客。然而今非昔比,“他们现在都很懂香港打车的规矩,包括如何收取行李附加费等,司机不用多讲,他们都明白”。
黄一峰认为,内地游客的旅游模式已逐渐成熟,特别是多次来港旅游的朋友对香港已较为熟悉。就的士行业而言,以往容易引发误会和矛盾的地方,经过乘客与司机间的相互磨合与理解,目前已基本消除。
“个人游”在港实施的头几年,初来乍到的内地游客在打车时,往往由于与司机言语不通而产生一些误会。随着内地游客数量的提升,的士司机越发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纷纷花了不少功夫私下“补课”。
黄一峰表示,在受惠于个人游的同时,香港人自身也要去增值,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学普通话。他说,的士从业员总会向逾1万名会员定期推出普通话班,反响积极。很多司机也喜欢在吃饭时聚在一起,互相练习讲普通话。
郑许伦平日利用下班时间,已参加了30多堂总会举办的普通话班。“内地乘客刚来旅游时喜欢问司机很多问题,当时由于语言不通,会觉得麻烦。现在不同了,学了普通话以后我喜欢和他们聊天,甚至都能听懂不同地方的方言。”他笑称。
“自学成才”的李林昌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时常用普通话向内地乘客介绍香港的主要景点,“以前,几天也接触不到一个内地乘客,现在游客真的多了,我会用主动聊天的方式和他们学普通话”。(记者王小旎)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