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北京城中的“港式”创业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电 题:北京城中的“港式”创业
作者 杨喆
“北京,就是一个非常‘北京’的地方,我形容不了,但推荐你来看看。”在北京生活了3年的麦晓晖如此向朋友介绍这座城市。
30岁的香港人麦晓晖目前在北京繁华商业区经营一家甜品店。店面不大,却摆满了书、酒、绿植、吉他等。6月炎热的午后,店里播放起舒缓的音乐,成为闹市中一处不错的休憩之地。
“最初开店的时候不懂,选择的地点不是很容易找到,说来也挺对不住顾客们。”麦晓晖说,“不过后来渐渐发觉,这样留下了不少忠实的顾客,他们很多成了我的朋友。”
3年前,他对开店还一窍不通。其时,从事金融业的他被派往北京,但没有多久,他便决定离开这个行业,趁年轻自己创业。思来想去,对“吃”颇有爱好的他决定从甜品店做起。
当时,父母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在他们看来,回到香港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麦晓晖却希望,在北京这个还不算很熟悉的城市靠自己双手打拼。“我的父母如今还在上班,看到上一辈香港人是这样努力的工作,我很清楚,他们所拥有的不会是凭空得来。”
从零开始,他经营起自己的小店。由最开始的无从入手,到慢慢熟悉起行业的运行方式,麦晓晖每天都在接受全新的知识。“两座城市制度不同,文化上也有差异,相同的是,想做成一件事,就一步一步来。”
店里经营的美食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法国,他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法国学习新的做法,找寻灵感,其中很多成为小店的特色。
麦晓晖熟识的顾客中,有一位常去非洲出差的北京人,每次回京,都会去他的店里坐上一下午,分享那里的趣事、心得,带回当地不同品种的咖啡豆。他说,这也是他灵感的来源。
招呼客人、清洁店面、开发新的品类,每天忙到晚上10点,他却乐此不疲。“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完完全全是为自己做事,虽然也会有压力,但我很喜欢。”
在他看来,对于“工作狂”的香港人,北京是一个不错的舞台,因为这里的国际化、包容,也因为这里的公平。“可能有些香港人,把自己的未来限定在香港这个小小的地方,但我建议他们到全国各地都走走,了解国家的发展,最好在一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这样才能了解到深层的东西。”
如今的麦晓晖,已经比较深入地融入北京,评价一件事物,他会像北京本地人那样用“靠谱”、“不靠谱”、“还成”来表达;工作之余,他还喜欢品尝当地小吃,把感受发到社交网络上分享。
“凭着兴趣,努力做事,体验创业的喜悦,而不把自己局限起来。”麦晓晖笑笑说,“这就是我的想法,以后怎样?到时会知道的。”(完)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