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两岸四地青年的创业梦
当更有勇气魄力、更具国际视野的一代青年人,遇到“互联网+”的时代浪潮,将碰撞出何种精彩的火花?新华社记者寻访两岸四地的创业青年,听他们讲述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百般滋味。
创业梦很美,路却不好走。这里有“技术宅”克服内向性格的尝试、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山穷水尽咬牙坚持换来的柳暗花明……所有的付出绘就了一幅青春不留白的奋斗图景,诚如这些年轻人所言,这是一场超值的人生体验。
大陆青年:以创业实现人生无限可能
正值大学毕业季,许多应届毕业生正为找工作忙碌时,华东交通大学的几位在读学生却已是南昌一家公司的小股东。研发、销售、推广上的坎坷,通宵加班的辛劳,获得奖项、专利的喜悦……都是他们的青春必修课。
2014年9月,华东交通大学多位师生共同成立了这家以研发物联网项目为主的公司。公司由两位老师注资,目前有15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学生在拥有公司的股份之外,还能得到团队老师的指导。
大三学生史少岩是公司创始人之一,也持有公司股份。他很认可这种导师引导创业的方式,“大学生创业如果没有任何经验,又没有人引导的话,失败的概率会高一些”。
华东交大信息学院教师黄德昌是学生创业团队的指导。在他看来,许多大学生不乏好的创意,但缺乏经验、资金往往是他们创业路上的障碍,“导师制”有助于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大陆正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近期大陆有关部门专门出台了鼓励创业创新的文件,专门从9大领域、30个方面明确了96条政策措施,包括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等安排。
这些新政策的密集出台,让华东交大的这个师生团队振奋不已,他们也希冀能借此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这个“导师制”的团队已经小有成就,他们获得了多个奖项和专利。公司研发的“塔机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平台”在南昌1000余台塔式起重机上成功启用,其他物联网产品也已和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其研发的茶叶防伪溯源系统也已和一家公司达成协议,即将投入使用。
虽说团队已经小有名气,但团队学生负责人王鑫告诉记者,创业实践让他们深深感到在学校做课题和在公司做产品“有着很大不同,前者只要理念与功能达标即可,后者更注重市场实用性”。
谈及未来,这些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们深有感触地说,今后要加强项目推广,“技术宅”要提升和外界的沟通能力。
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大学生们更看重的是有所收获。史少岩告诉记者,“在创业的道路上充满着人生的无限可能,能激发自己潜在的能力,总体上来说是一种超值的人生体验”。(记者程迪北京报道)
台湾青年:用产品“改变世界”
上午10时,在位于台湾大学水源校区的“台大车库”小会议室中,洪彦伦正在用熟练的英语与四位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
会议室中一块硕大的白板上,各色便利贴标示出团队前一天已经完成的和当天需要着手完成的任务。会议时间并不长,只持续15分钟左右。洪彦伦说,用英语开会主要目的是练习,以方便与美国的团队、客户和投资人交流。
这是台大企业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生洪彦伦的普通一天。这位27岁的年轻人的另一个身份是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的Loopd公司的共同创办人。
成立于2013年的Loopd目前提供大型展场分析数据平台,记录展场参与者的行为和互动,以利办展单位优化展场活动安排。该公司研发的穿戴式装置互相碰撞时,可交换基本信息,取代纸质名片。用户可以通过Loopd APP发现周围想要互动的人,或接收到厂商设定传送的活动信息通知。
2013年,洪彦伦在美国加州学习时结识了公司创办人,他们成立公司的创意来自“我们为什么没有一个手环,在握手的时候就可以交换名片呢”这个想法。
像众多“差钱”的创业者一样,“找钱”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一直被拒绝”是洪彦伦对寻找第一笔创投资金时最深的印象。
在洪彦伦看来,找创投就像在寻找愿意给“疯子”投钱的“傻子”,因为尽管创业者都对自己的想法有信心,但是创业的风险实在太大,很多人会以失败收场。
洪彦伦觉得他们比“一般人幸运”,因为创业者通常要跑50家创投公司才会得到真正的投资,而他们只找了20家。
他遇到的难题并不止“找钱”,有成员想要离开、有人一直请假、公司快没钱了、客户对产品有意见、伺服器崩溃……“所有这些合并起来,就像是一个坡,你一直想要把一块大石往上推,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洪彦伦说。
目前,Loopd的客户已经包括一些知名公司。公司也正在考虑进军大陆市场,并委托代理商探寻在大陆和香港的发展机会。
洪彦伦强烈的创业企图心来源于他的梦想——用自己的产品“改变世界”。“我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有人在用我的产品,而我的产品在确确实实改变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他说。
“我一直认为,我只有一个机会可以去呈现我的梦想,而创业就是这个机会。”洪彦伦说。(记者郭丽琨、何自力台北报道)
香港青年:团队精神让我走得更远
见到记者时,香港青年谢瑞生自信从容地掏出两张名片。这位23岁的“毕创族”从小怀有创业梦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并没有丝毫迟疑,选择了创业。毕业短短一年,他已经成为两家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办人。
“大学时有很多关于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的想法,但发现实践起来并不简单,所以决定从帮助别人做网站和APP开始。”去年7月,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谢瑞生,紧锣密鼓筹办起第一家公司Jdea。目前,他的公司已经成功为20多个客户设计制作了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
一步步走来,他也曾经历愁云惨淡的时光,最困难的时候银行卡里只有6港元。经济的压力、合伙人的抛弃、生意的惨淡,让这位“90后”创业者感到巨大的挫败感,也因此一度想要放弃。
但最后一刻,他还是咬咬牙,靠给中学生补课支付房租,渡过难关。曾经幼儿园的玩伴,也加入成为他的新合伙人。坚持,让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5年4月,在一次创业者交流会上,谢瑞生又邂逅了新的创业伙伴。看中内地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大的发展潜力,他和其他3个创业伙伴一起打造了一个关注智能产品维修的O2O平台——华强男,公司落地于广东深圳。
作为一名90后“毕创族”,谢瑞生求知若渴,虚心若愚。对内地市场的不甚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冲击、略显拗口的普通话,从未成为他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内地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他领悟最深的就是团队的心态调整。“创业团队成员间相互的鼓励支持,是激励人坚持往前走、治愈低落情绪和挫败感的良药。”谢瑞生说。
今年1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施政报告中指出,特区政府设立3亿港元的青年发展基金,旨在以资金配对的方式,通过非政府组织协助香港青年人创业及创新青年发展活动。种种迹象显示,香港港年轻一代的创业精神正在悄然复苏。
专业人士认为,香港青年可利用香港优势,开拓内地市场进行新探索。内地市场宽广、潜力巨大,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壮大,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庞悦香港报道)
澳门青年:当青春澳门遇到“互联网+”
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与谋求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城市追求,在澳门青年一代身上产生了奇特的“叠加动力”。他们当中的一些佼佼者,正在凭借自己的专才优势,并借助特区政府的扶助政策,打拼出属于自己的梦想人生。
“如果说21世纪初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大势造就了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一批明星企业,那么未来10年毫无疑问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90后”澳门小伙陈振杰信心满满。
作为智能高科技企业极视角有限公司的总裁,陈振杰的创业生涯已步入了第三个年景。对他来说,创业之初的阵痛期已经熬过,现在在谋划将公司做大做强的同时,希望通过企业的力量帮助社会实现“科技改变生活”。
“我和团队目前所做的是赋予摄像头以‘智慧’,使之具备‘人’的感知、认识、理解、分析能力。”他说。
据陈振杰介绍,目前这一技术已完成一期研发,进入商品化阶段。首阶段的技术创新预计涵盖15项专利,部分申请已提交有关部门。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愈发重视并鼓励科技创新、青年创业。于2001年成立的澳门创新科技中心,一直致力于为澳门引进推广创新科技理念,孵化扶助科技企业发展,为青年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支撑。
陈振杰团队就在今年该中心举办的“澳门资讯与通讯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中斩获冠军,获得了创业资金奖励、免费办公设施及相应商业孵化支援等一系列服务。
为兑现“创造机会使青年获得向上流动空间”的承诺,近年来特区政府可谓煞费苦心。2013年,特区政府设立“青年扶助计划”项目,为创业青年提供免息援助贷款;今年6月,由特区政府多部门联合筹建的“青年创业孵化中心”正式揭牌,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不久前,粤澳合作重点项目之一“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投入使用。据介绍,有意加入创业谷的澳门“创客”以互联网、高新技术相关项目居多,比例占一半以上,其中不乏文化创意、跨境电子商务等项目,均与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目标相契合。
记者观察,澳门的许多创业青年共有的口头禅是“不一样”,他们想做出不一样的产品,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澳门。他们做着与前辈“不一样”的事业,期许着“不一样”的收获,也在为澳门这座城市实现“不一样”的未来而打拼。(记者杨懿、刘畅澳门报道)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