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影视

游戏成瘾之殇 家庭教育之失?专家:宜疏不宜堵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6-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游戏成瘾之殇 家庭教育之失?专家:宜疏不宜堵

移动互联时代,儿童接触电子设备越来越普遍。近日,新京报借助K12在线教育平台作业帮、一起科技,新浪网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累计收到61080个有效数据。来自新浪的调查数据显示,从来不玩手机游戏的儿童数字为0。而在作业帮提供的数据中,仅8%的家长表示孩子从来不玩手机游戏。游戏沉迷已经成为不少中国家庭迫在眉睫的问题。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来自家庭:亲子陪伴少,家庭教育缺失;有的来自社会: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专家认为,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对待游戏宜疏不宜堵,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比一味限制更重要。

1 游戏上瘾 激化亲子关系

“再玩一会儿。”林林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激战正酣。门外催促他睡觉的妈妈叹了口气。已经过了晚上11点半了,说好十点必须关手机的。妈妈从无奈到恼火,终于起身强制收走了林林的手机,母子俩各自不愉快地睡去。

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周末晚上。17岁的林林在河北一所学校上高二,他是寄宿生,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回家。由于学校不允许带手机,在家的周末时间对他来说格外珍贵。赵东说,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绝不能不玩手机游戏。

就在这个不愉快的夜晚,相隔几百公里的北京,林林的爸爸赵东正驾驶着网约车在北京的夜色里奔波。他是一名滴滴司机。妻子打电话告诉他,如果不干涉,林林能玩游戏玩到凌晨两三点;还告诉他,上次林林考试,全年级1000多人,林林排在第500名左右。而小学时候的林林,成绩从没低于班级前三名。

2019年5月下旬,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此次修订本中拟将“游戏障碍”列为一种疾病。

“游戏障碍”指的是一种具有可识别明显临床症状的综合征,这些症状与反复玩游戏而导致的痛苦或干扰个人功能有关。训练有素的卫生专业人员诊断游戏障碍为一种行为障碍时,游戏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通常要持续12个月,表现明显才能诊断。

赵东不知道林林的行为算不算得上“游戏障碍”。但从初中开始,林林对游戏的依赖确实越来越严重了,但他不知道怎么办。

赵东向新京报记者回忆去年年底那次严重的冲突。

去年,他为玩游戏曾找儿子认真谈过几次:“你再不花精力在学习上,以后是没有出路的。”道理林林全都明白,当时谈完孩子懊悔得眼泪差点流出来,再三跟爸爸保证再也不玩了。

但2018年寒假回家,林林却开始央求爸爸,希望能允许他再玩几天:“反正假期长,别的同学也都玩。”磨了很久,赵东心软了,要求他一天最多玩3个小时。

但3个小时之后是又3个小时,林林再次陷入游戏中难以自拔,且变本加厉。林林妈妈气急了,提起棍子打了林林。林林也气急败坏,差点向妈妈还手。而这个已经17岁的男孩子身高早就超过了妈妈。

赵东知道后也气坏了。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的事。赵东眼里的林林懂事听话,妈妈感冒他都知道关心照顾,为什么玩起游戏来,林林就像变了一个人?那天太晚了,身在北京的赵东实在没法立刻回家。一气之下,赵东给老家一个朋友打电话,让朋友去自己家搬走了林林的电脑和手机。

亲子之间因为游戏产生冲突的情况比较极端,但林林绝非个例。新京报发起的调查显示,亲子之间经常因玩游戏产生冲突的有3433人,占比10.6%;有过争执但次数较少的样本共15129个,占比46.78%。而从未因游戏产生冲突的样本比例仅不到半数。

2 “防沉迷机制”下的猫鼠游戏

同样为孩子担忧的,是二年级小学生多多的小姑张怡。他们生活在山东农村,最近一段时间,张怡发现多多总是挤眼睛,“估计快近视了。”

多多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多多会在爷爷奶奶的手机上下载很多游戏app,“王者荣耀”一定是有的,还有“精灵宝可梦”,以及各种各样张怡都叫不上名字的游戏。

虽然只有二年级,但多多算是“资深玩家”,流行什么游戏他都一清二楚,王者荣耀都玩得特别溜。而像消消乐、连连看这种简单的小游戏,8岁的多多会嫌弃太低幼了。

张怡发现,每到周末和假期,多多一心只想玩手机。他很会“谈判”:不管是爷爷让他写作业,还是奶奶让他帮忙去小卖部买东西,他都会趁机提出条件要求玩会儿手机游戏。

而对于多多的谈判条件,爷爷奶奶通常会应允。他们对多多没有太严格的约束,更多时候是略带纵容的呵护疼爱。不管上午、下午、晚上,只要醒着,除了吃饭时间,多多就会玩手机游戏,最多的时候,一天累积能玩5、6个小时。

但多多不是总能这样“顺利”地每天玩上6个小时。过了爷爷奶奶这关,他还要想办法骗过游戏的“防沉迷机制”。

从账号注册开始。进入王者荣耀的初始界面,可以看到三种登录方式:游客登录、与微信好友玩、与qq好友玩,然而无论选择哪一种,最终都逃不过一道叫做“实名注册”的门槛。这里需要提交身份信息。

而多多自己的账号被张怡注册成了未成年人模式。根据游戏厂商设置的机制,以腾讯游戏为例,限制未满13周岁的玩家每天限玩1小时(同时每日21:00-次日8:00之间禁玩),13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

经常开一局玩到兴头的时候,多多被强制下线。太不尽兴,多多的小脑袋开始想着,能不能请爷爷奶奶帮忙用成年人的身份注册呢?软磨硬泡下,奶奶同意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多多注册账号。

然而,在成人账号的掩盖下,多多有时候还是会被“揪”出来。他不知道的是,在众多游戏玩家游戏屏幕连接的另一端,是游戏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根据用户行为推测,判断哪些成年人账户下可能隐藏着未成年人,继而将这些账户标注为重点监测对象。像“王者荣耀”这些游戏,都具备这样的“反沉迷机制”。

这些游戏厂商工作人员也遇到很多有意思的情况。腾讯游戏后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在系统另一端听到有稚嫩的声音,却声称“我是爷爷”;也有孩子偷偷拿到爸爸妈妈的身份证试图通过验证;还有“熊孩子”一人分饰多角逃避网游管控……哭笑不得。

3 “玩游戏是天性,不妖魔化”

调查数据中显示,有29.87%的家长对孩子玩游戏完全反对,近4.3%的家长支持孩子玩游戏。

肖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儿子小牧(化名)五年级时,她离家去天津打工,小牧跟着外婆一起生活。那段时间,小牧迷上了网络游戏。有一次,肖女士发现银行卡里少了500多块钱,反复追问之下,小牧才承认自己偷偷花钱买了游戏皮肤。外婆也经常向肖女士告状:“他拿着手机去上厕所,一待就是半小时。不玩游戏,能干什么?”

肖女士并没有选择打骂等方式处理这件事。肖女士自己也成长在单亲家庭,她太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了。她希望和小牧做朋友,平等沟通解决问题。

很快,小牧交出了自己的账号密码,由于孩子玩的游戏是腾讯旗下的,肖女士可以通过“成长守护平台”来查询和管理小牧的游戏时间。如果考试成绩不错,肖女士就给小牧买游戏皮肤作为奖励。去年,肖女士主动提出拜小牧为师,跟他一起打游戏。

起初,小牧不愿意带肖女士,嫌弃她打游戏很“坑”。在肖女士的坚持下,小牧玩游戏时已经习惯了她的加入,还经常指挥她如何“走位”。很多时候,小牧都不叫肖女士妈妈,而是“大姐”或“小肖子”。

桐桐则遇到一位更为开放的家长。上一年级的桐桐生活在北京,他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接触游戏了。去年,桐桐爸爸还给他专门买了一个iPad用于玩游戏。iPad销售人员听闻直呼:像你这种家长还没遇到过。

桐桐爸爸从来不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玩游戏是小孩子的天性,没必要把游戏妖魔化。”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杜绝。他也不觉得玩游戏和玩乒乓球、阅读等有本质差别。在他看来,掌握游戏技巧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但桐桐爸爸并不是放任孩子无节制玩。他采取“对等补偿”原则,桐桐想要玩半个小时游戏,必须先完成一个小时或者是40分钟的学习任务。玩的时间是用认真做事的时间换来的。

而叶壮则是一位更酷的爸爸。尽管已有两个孩子,三十多岁的叶壮仍因打游戏的事被长辈念叨。叶壮堪称资深游戏玩家,玩过800多款游戏,大学期间一度沉迷于魔兽世界,在线时间达2900小时。在他看来,有深度有内容的游戏就像电影一样,是一种艺术品。

儿子四岁开始,叶壮每天都会花半个小时和儿子一起打游戏。叶壮会手把手教儿子如何操作,儿子也会大笑着喊他帮忙,这对他来说是很美好的亲子体验。

叶壮会在游戏种类上给孩子做把关和甄别。“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硬核’玩家,避免他以后受到垃圾游戏的诱惑。”

很多好的游戏甚至成为了叶壮的教具。比如,他和孩子一起玩“火车山谷”,做火车的调度工作,孩子要通过扳道岔的方向决定火车的行进路线,培养逻辑思维和空间推演能力等。

复旦大学博士、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认为,对待游戏宜疏不宜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科技时代,没办法隔绝电子产品。对待游戏不要如临大敌,不要把它看成洪水猛兽,坦然对待,适度地玩,才是正确姿态。

4 防沉迷 家庭教育不可缺

现在的林林,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注意力很难被游戏以外的事物吸引。生意失利后赵东来到北京打拼,他多次想让林林来北京玩一玩,都被林林拒绝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对孩子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有很大影响。父母与孩子民主相处的家庭,孩子出现网瘾的比例较低,父母比较专制的,孩子出现网瘾的比例高于平均值,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孩子出现网瘾的比例最高。

赵东后悔不已。他想回到十年前,自己绝不会在儿子面前整日把时间花在游戏上;重来一遍的话,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他会拿本书陪在孩子身边,而不是自顾自地玩电脑和看电视;他会推掉那些没有意义的应酬,把时间用来陪家人孩子。

桐桐爸爸就是一个把大量时间花在孩子身上的爸爸。他几乎从来不应酬,工作忙完就直接回家。他回忆,“儿子在我肩膀‘骑大马’的时间估计都超过一两百个小时了。”

陪伴以外,桐桐爸爸还帮桐桐安排了丰富的课余生活。桐桐现在最痴迷的是打篮球,篮球比手机游戏的吸引力要大。“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整天玩游戏,那么至少要给他创造一个不玩游戏的环境,或陪他去做其他事情:打篮球,学乐器,阅读,甚至聊聊天,可以选择的太多了。”

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沟通。叶壮建议,换个视角,把面对面换成肩并肩模式。“亲子交流不是面对面交流,而是一起做一件事,而玩游戏就是一个选择,父子俩在一起设计战术的过程中就有了默契。”

桐桐爸爸认为,有问题一定不是出在孩子身上,大概率因为家长。孩子痴迷于游戏,一定是他在其他方面可替代选项太少,家长没陪他们。

还有一些问题可能出在社会身上。如农村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

现在,单亲妈妈肖女士每天都跟小牧视频,不是问学习,而是关心他的生活。“这样即使他遇到什么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跟家人倾诉,而不是去游戏里寻求安慰。”在肖女士看来,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缺少家人的关心,而游戏里会有很多人可以陪他们说话。

多多则没那么幸运。村子里同龄的小孩很少。没人陪他玩,多多一年只能见妈妈八九次,每次也只待几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