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规范化管理隔断房,让消费者、市场、政府多方共赢
近日,《北京市住房租赁合同》示范文本(以下简称“合同示范文本”)发布,其中提到“不得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等内容。范本一出,关于隔断房的话题再次引发大众关注和讨论。
合同示范文本发布后,不少青年租客“心情复杂”:新范本对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建议,事关大家安全,初衷是好的。但也担心一刀切会影响租房价格,给生活带来压力。群租市场乱象,靠禁止隔断房能够杜绝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案,让消费者获益、市场稳定、政府监管更便捷?
整治隔断间引热议,租客担忧租房难
实际上,北京租房青年的担忧不无道理。社科院的《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为 2170.7万人,大量密集的流动人口,居住是必然需求。《2018城市居住报告》也显示,由于收入水平所限,合租的成本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北京的合租占比达到了57%。
大量的合租人口对应着大量的合租需求。北京租赁人口共800万人,但目前租赁房源量约为350万间,租房市场面临着400万间以上的租赁缺口。现实问题催生租房市场刚需,这也为隔断房提供了需求基础。
专家表示,目前北京的租客年龄集中在20-35岁,对于刚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面临着不丰盈的钱包与切实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隔断房有利于供需的平衡,如果一刀切管理隔断房,多少会影响到房屋的供给量与价格,影响城市青年们的生活。”
隔断房应疏导而非堵截:明确标准,统一监管
那么,如何有效管理隔断房呢?
财经评论员江瀚认为,隔断房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很难在短期内完全被消灭。与其让隔断房像打游击战一样存在在政府监管不到的角落和盲区,不如对隔断房推出明确标准。
“对于安全隐患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隔断房予以坚决取缔。但对于符合标准要求的隔断房,允许其在监管所明确的范围之内存在。”江瀚说。
日前,在央视《财经评论》栏目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卫民表示:“从供给面来看,应在租赁住房的技术标准上做一个更明确或更因地制宜的设计,大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可能对于群租的界定和对房屋经济适用性的标准是大不一样的。”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也表示:“中国租房市场,需要更高层面的立法来规范;需要更多公共政策资源的投入,包括行政资源、人力、物力来关注和服务这个市场;要有有效的政策设计,鼓励更多机构参与这些能够给中下收入阶层的人提供住房的体系,增加供应。这个鼓励要让他们得到实惠,要包容。”
隔断房市场规范化管理,上海、广州等城市具有成功经验
面对市场需求,如何在隔断房安全与消费者需求中找到平衡点?
据记者了解,近几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超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已经或正在落地隔断房合法化,允许在符合包括安全、居住面积等条件下,经由专业化机构改造升级隔断房。通过增加供给,稳定房价,满足市场需求。
江瀚表示,在上海、广州等隔断房合法化的城市,由专业机构搭建的隔断房品质,与以往由黑中介、房东等违章搭建、安全隐患大的隔断房相比,已经有巨大提升,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合法隔断房在空间大小、租住感受、房屋品质、安全性等方面上已有本质变化,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一刀切。”
相关专家也表示,传统意义上的群租房,与目前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专业机构的优化,不是一回事,应尊重市场规律,针对性区别对待。“在阶段性发展现状下,借鉴上海等城市隔断房合法化带来的政策红利,对符合条件的隔断房进行合法化管理,既不浪费社会资源,也满足了人民群众与城市共成长的切身利益,又体现了相关部门为民执法、科学管理的心态。规范化、合法化管理隔断房,让消费者、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多方共赢。”(一鸣)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