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电影票房飘红 外界:中国电影没救了
今年春节档,又有三部根据电视综艺节目改编的电影即将上映,包括《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其中《奔跑吧兄弟》电影自1月30上映以来势头难挡,三天已拿下2.3亿票房。作为只拍了6天的“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的成绩让业内人士吃惊:有人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算电影;有人则认为这样的“合家欢”产品,才是将来中国电影的方向。而去年《爸爸去哪儿》以7亿票房横扫春节档,更被评价为“中国电影没救了”。
“不像电影” 的电影
无论是去年的《爸爸去哪儿》,还是目前热映的《奔跑吧兄弟》,它们得到的评价都是“不像电影”。因为《爸爸去哪儿》只拍摄了5天,而《奔跑吧兄弟》的拍摄时间只有6天。
之前《爸爸去哪儿》上映后很多人大吃一惊:作为一部大电影,形式竟与综艺版几无二致。关于该片的最大争论点是,这到底是电视,还是电影?这么做,算不算欺骗观众?
如今《奔跑吧兄弟》公映,观众惊奇地发现,这部电影比一期同名综艺节目还“简陋”。电影《奔跑吧兄弟》全长大约88分钟,去掉开头、结尾字幕、中间回顾和铺垫,实际上比电视版还少20多分钟。比起电视版中撕名牌的各种设定,电影版显得特别漫不经心。整部电影的画面也非常粗糙,整体观感就像在大银幕上看电视。
所以,《奔跑吧兄弟》上映后的反响是“口水与票房齐飞”,3天两亿多的票房确实高得惊人,像片方总结的那样,该片让“下至幼儿园小朋友上至六旬老人都在影院开怀大笑放松不已”,是真正的合家欢电影;另一方面,观众对该片更多的评价是“大烂片”,“超级没诚意”。
《爸爸去哪儿》之前也一度引起巨大争议。当时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该片只是运气好,以后同等类型的“综艺电影”前途堪忧,因为观众的新鲜劲一旦消失之后,不可能再次跑进影院去看一档综艺节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奔跑吧兄弟》大卖之后,大年初一上映的《爸爸去哪儿2》似乎没有不大卖的理由,因为同是知名品牌、同是“合家欢”电影,而且后者更占据了“春节”这个大好的上映档期。从此以后,“综艺电影”将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华语电影里面的一个特殊类型。
明确了 “产品概念”
业内人士分析,“综艺电影”大热,对于传统的华语电影最大的冲击就是“明确了产品的概念”。《爸爸去哪儿》系列电影出品人龙丹妮认为,业界不必纠结于电视、电影的名称。“在我的概念里,电影不叫电影,电视不叫电视,它们都是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有很多载体,可以在屏幕上播放,也可以在大银幕上映,甚至可以在手机屏幕观看。”
作为“产品”的“综艺电影”,其生存之道就是尽量多地“榨取同名综艺节目的剩余价值”,这在电影《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的营销方面表现得尤为充分。首先在档期上,“跑男”电影版实现了与电视综艺节目的无缝衔接:“跑男”第一季综艺节目刚落幕,马上增加一期“演唱会特别版”彩蛋节目,随后电影版就上映,电视荧屏的综艺节目与大电影完成了无缝衔接。将于大年初一公映的《爸爸去哪儿2》和《爸爸的假期》虽然热度不及“兄弟”,但优势是坐拥春节档,充分享受假日经济红利,在春节长假里会受到家庭观众追捧。
其次,在内容上尽量不改变,“不创新才是王道”。作为依附于同名综艺节目的电影,《奔跑吧兄弟》和之前的《爸爸去哪儿》在剧情方面被人诟病最多的是没新意,但这其实是“综艺电影”取胜的优势,因为和同名综艺节目变化不大,才能吸引相关的粉丝过来观影。
是现象,不是主流
热播电视节目拍成电影,批评者认为这是一种不顾品质、搭车赚快钱行为;赞扬者认为,这开启了一种新合作模式,打造了一个新电影类型。知名影评人周黎明提出,电视节目改编而成的电影,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伟大的电影,“也许票房不错,但票房和艺术是两码事。”
跨界的“综艺电影”对于当今影坛而言确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但并非是电影市场的主流,因为,不是所有“综艺电影”都取得了成功。2009年,《快乐男声》的衍生电影《乐火男孩》票房口碑双失败;2011年,在情人节档上映的电影版《我们约会吧》依然惨败。2012年,由综艺节目衍生出来的电影《我就是我》《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却也遭遇票房惨败。
相较于中国电影人对于综艺大电影的追捧,海外电影人坦言,这些电影都是将电影和综艺节目混为一谈进行制作。好莱坞知名影评人格伊尔坦承,在好莱坞,电影和综艺节目的界限很明显,即便真的将综艺节目制作成电影,也不应当依然走综艺节目的路线。美国观众已经有了自己的取舍,他们不需要电视化的电影。《芝加哥太阳报》认为:“在中国,大量的电视观众愿意为这些节目的电影版买账。但是如果走到海外市场,这些电影最终的结果就是贻笑大方。”
同样的综艺节目“跑男”,在韩国也没有被拍成“综艺电影”。“综艺电影”目前被热捧,部分电影界人士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目前是刚需,不代表这类电影一直是刚需。” 记者 倪自放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