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影视

编剧徐冰吐槽电视剧行业难做:生产环节问题多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这部剧虽然没啥大腕,但据说很另类、很特别”;“哪个视频网站有,想看,但找不到。”伴随着抗战悬疑推理剧《红色》在北京卫视的播出,这部原本并未受到关注的剧目却吸引了不少眼球。即便如此,编剧徐兵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并没有因媒体好评而沾沾自喜,虽然他一直对《红色》的口碑充满信心;他也没有因顺利播出而放心宽慰,虽然那意味着成本的成功回收。在整个采访中,徐兵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吐槽,充满怨气但难得真实:购片标准单一、基金公司进入、电视剧行业越来越像买卖。

  吐槽·购片标准单一

  在电视剧的买卖市场,不太有制作公司去指责、抱怨电视台,一来是大家都是行业中人,二来是作为乙方,犯不着去干得罪甲方的事儿。但徐兵就从对“购片”的不满开始,大肆吐槽自己对整个行业问题的看法。“电视台购片的业绩考核和个人追求纠结相背。购片人不但为电视平台提供播出内容,也影响着制作机构的生产内容。餐饮业最开放了,大街上想吃什么都有,辣的、酸的、甜的、炒的、炖的、蒸的,让大家调口调胃。电视剧行业吃客免费,但负责给全国吃客安排食谱的购片机构,一味只是提供爆炒辛辣,这样下去终有一天会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审美肠胃,但工作岗位更替肯定会早于电视观众肠胃需要整体治疗之前,不随大流儿犯不上,结果这股大流儿泥沙俱下。”

  徐兵认为,一味选择爆炒辛辣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购片人员的审美和品位,而是整个机制的问题。“选购什么样的片子、怎么排播,要经过审片小组、总编室甚至主管台长。很多一线购片人,对品质本身是有追求的,但向上送给决策层时出现业务真空。决策管理层没时间像购片和审片部门的人那样什么都看,因此决策时需要明显的指标说明将购买的好剧,而硬性指标渐渐发展成有名演员的戏就是好戏,除此外别的说明苍白无力。”

  吐槽·生产环节问题多

  追溯到销售环节的上游——生产环节也是问题多多。“十五年前电视剧行业还是创作,十年前转成娱乐,现在直接变成了买卖。”徐兵总结说,“这种买卖的流程就是:先把好市场的脉,再与买方充分沟通,砸成本搭上几位名演员。制作周期以电视台播出期和演员档期为准,与创作拍摄完全没关系。没有剧本就敢开拍,两三组导演同时执导,只求进度。恶性循环,行业门槛越来越低,各行买卖人携钱涌入,一方面壮大着电视剧面儿上的产量;另一方面顶端从业人员越来越贵,贵到制作机构做大剧怕崩盘,做小剧根本卖不动,左右为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却没见到有什么像样的作品真正让外国人看嗨的,都是咱们看别人的看嗨了。”

  吐槽·基金公司进入

  让徐兵觉得“电视剧”很像是一桩买卖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尽快回本,只能另辟蹊径求助基金公司。“在《红色》播出之前,我就把它卖给了一个基金公司,折了个价。如果算上首轮、二轮等播出,他们毛利一集70万左右,挣的比我多。为什么要让基金公司挣这钱呢?因为我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拿回这个钱。有些卫视连续亏损两年了,拿不出钱来买电视剧,但又必须得买,怎么办?制作方倒霉。我四家卫视都签了,但一分钱都没入账。按理说签约的时候应该付百分之三十,播完之后两三个月付我全款,但实际上却要耗时一到两年。钱拿不回来,我怎么拍新剧。那只能想办法从资本市场上找。这也是这行越来越像个买卖的原因。”

  晨报记者 冯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