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北平无战事》:逻辑混乱 人物塑造功亏一篑
开剧时受到高度赞赏的优质基因,诸如具有现实意义的特殊历史题材、强大的编导力量、浩浩荡荡的影帝队伍、精良考究的布景道具、堪比电影般的视觉效果,并没有随着剧集的增加“扶摇直上”,进化成一部精品剧,反而与剧中1948年“虎头蛇尾”的改革一样每况愈下,即使是最初满怀热情的追剧迷们,中途也不由得屡屡产生弃剧的冲动。
按理说,《北平无战事》完全有条件问鼎年度国剧。其编剧刘和平是《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剧的主要推手,尤擅长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历史题材,从深度和广度上揭示社会矛盾,笔触细腻而不失文艺范儿。《北平无战事》前十集就充分体现了编剧上述的深厚功力。围绕1000吨粮食归属拉开的国民党内部反腐大役,国民党改革派、国民党贪腐集团、中共地下党几股力量交织在一起,互相制约,互相抗衡,互相较量,充满了戏剧悬念和张力。
几位连眉毛都会演戏的老戏骨把这种张力发挥到了极致。崔中石行贿徐铁英时彼此的试探与拿捏,特审法庭上林大潍朴实坚定的陈述,国民党五人调查小组初审马汉山等几场戏叫人拍案叫绝,完全可以拿去做表演系的教学案例。祖峰、陈宝国、程煜、倪大红、王庆祥、焦晃、董勇、马少骅等实力派演员的表演,自始至终构成了这部剧最大的看点。
然而,表演艺术只是电视剧的一部分。大概从第十集以后,《北平无战事》渐渐暴露出一些“硬伤”,如节奏过于缓慢、剧情过于拖沓。不管是反腐这条明线,还是国共两党斗争这条暗线,亦或是几条情感线,都进展得十分缓慢。到二十几集、三十几集了,1000吨粮食还没发出去,马汉山还没审出个头绪,一本账谁查怎么查还弄不清楚,让慢性子的人也看得郁闷。
当然,这种缓慢可以理解为有目的的放缓,意图是为了表现国民党反腐之艰与改革之困,为了留出空间来雕琢更多的细节,比如更细腻地刻画人物的表情与心理活动,更饱满地去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从塑造人物这个角度讲,《北平无战事》的前半部确实很成功,几位主要角色令人印象深刻。温润坚定的崔中石、贪得无厌的徐铁英、“老油子”马汉山、忠心耿耿的曾可达、坚守信仰的梁经纶,体现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真实人性,既“合理”又“合情”,既“可信”又“可亲”。即使是配角和客串出演的角色也大多立得出,实属难得。
人是先立住了。但因为花费太多工夫去雕琢人物、对白和所谓的“感觉”,过于自信这些因素对这部剧的作用,导致这部剧立住人,立住感觉,却没立住故事。故事情节的原地踏步,到了让人分不清主创团队是“有意为之”还是“无计可施”。
最令人难过的是故事逻辑和人物逻辑的一路丢失。非要派疑似共党的方孟敖去查自己父亲、执行反贪肃奸的必要性是什么?非让地下党“新人”何孝钰单线联系“重要人物”方孟敖的必要性是什么?方孟敖突破军事防线带着何孝钰去河边谈情说爱的必要性是什么?崔中石暴露自己去救方孟敖的必要性是什么?作为地下党重要领导的老刘突然冲上台去挡子弹的必要性又是什么?
如果解释不清楚一系列的逻辑混乱,不但这部剧引以为傲的高智商经不起推敲,也会让之前成功的人物塑造功亏一篑。好不容易打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崔中石,因为解释不通的暴露,大打折扣。好不容易打造出一个双面间谍梁经纶,因为解释不通的源动力,变得越发苍白。
而所有人物中,最被诟病的是主角方孟敖。好像一到他身上逻辑就罢工,许多行为因为解释不通变得犯傻可笑,哪怕用“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的性格为他做注解,也于事无补。在这方面,刘烨有点冤。虽然其演技不如老演员炉火纯青,但也不至于差到如此地步,根本原因还是本身人物立不住。如果一个角色从一出场就没有说服力,过程中又圆不过来,演得再好也没有用,演得差那就更是灾难了。
《北平无战事》开高走低,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电视剧前十集之后的发展,让人看到不足,也看到这个题材的难度。要把1948年短短几个月、一场“以失败告终”的改革写成50几集篇幅的电视剧,中间得交织进反贪腐斗争、政治斗争、官民斗争,又得兼顾多条情感线的铺陈,确实是相当考验艺术创作的挑战,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从横向上看,这部剧仍是同时期里艺术性较强的好剧,但从纵向上看,它与前两部王朝兄弟篇尚无法等量齐观。(郑娜)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