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拔牙》赶"一剧四星"末班车 姜武玩冷幽默
中新网12月2日电 时近年关,随着“一剧两星”新政的逼近,为抢搭“一剧四星”的末班车,各路大戏正在各家电视台扎堆上演。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目前正在热播的《青年医生》结束后,12月6日接档的大剧并非是之前盛传的《云中歌》, 而是由潘军编剧并执导,汇集了姜武、李乃文、吴越、柯蓝、钱波等实力派演员的一部“冷幽默谍战大剧”《虎口拔牙》。看这个片名,是否很容易联想到那部法国经典喜剧《虎口脱险》?潘军表示,一点没错,“《虎口拔牙》就是向《虎口脱险》致敬的,只不过《虎口脱险》里的表演是特意夸张变形的,而《虎口拔牙》是收着敛着一本正经的冷幽默。”
依托真实的历史进行合理虚构
上海里弄“72家房客”联手抗日
《虎口拔牙》的背景放在1933年,为了保护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大批珍贵文物,国民政府秘密制订了一项文物南迁计划,经上海、南京然后分三路运往大西南。这项秘密计划历时四年,最后一批文物从南京运出,距离当时的国都沦陷仅仅一周时间,可谓危急万分。潘军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虚构了一个“智齿计划”,一群平民百姓为保护文物与日军特高课展开周旋,斗智斗勇。一个失业的地理老师潘慎之(姜武饰),一个私人诊所的牙医王天桥(李乃文饰),一个胆大包天的太太陈丹凤(吴越饰),一个风流小寡妇兼房东阿金(柯蓝饰)……这一帮因为时局而汇聚在上海的小市民,怎么看都与间谍特工无关,却偏偏就摊上了保护文物这件大事,居然就成立了一个抵抗组织,为着国家的利益与日本鬼子周旋。
“72家房客”联手抗日,这个题材是不是有些眼熟?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口碑大好的《红色》,也是讲了上海小市民运用高智商默默抗日的故事。潘军表示,如果给大家这样的联想,那只能说是纯属巧合:“《虎口拔牙》的本子我3年前就已经开始筹备,抗日战争有很多种写法,你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在塑造了那么多特工英雄后,可能我和《红色》不约而同都想到,是时候从老百姓的视角去描写了。”
导演之外,潘军的另一个身份是作家,潘军说作家的好处是自己对历史有一定的掌握,所以能够依托真实的历史,做去可行性的虚构。“《虎口拔牙》的片尾有一段字幕,讲述了这段文物南迁计划的历史。抗战胜利后,这批文物基本没有多少缺失,这是史实。可是我想,一定有很多老百姓被卷进来,为了保护文物牺牲了。”
给谍战剧涂上冷幽默色彩
姜武李乃文把自己先逗乐了
和以往强调“紧张”“刺激”“烧脑”的谍战剧不同,潘军称《虎口拔牙》的特点是冷幽默。幽默这件事情,感觉好像和谍战剧的一贯气氛十分不搭,大家都是绷着一根筋来看谍战剧的,最后却笑了个东倒西歪,这算几个意思?潘军亦承认,紧张刺激的题材却要做出喜剧效果,一不留神就会搞个不伦不类。所以,他选择的是“冷幽默”这条路。什么叫冷幽默呢?潘军的解释是:“侯宝林大师讲相声,他在台上有说有笑,台下观众也是有说有笑,这叫幽默。马三立讲相声,他在台上从来不笑,台下观众笑得不行,这就叫冷幽默。”所以,姜武、李乃文就都是绷着一张脸,一本正经地演戏演到对方笑场,最后只能两人分开拍。
潘军回忆,有场戏是姜武和李乃文再加上个报社记者“李言”(阮巡饰)去找“王四”杀人,“王四”是个杀猪的,平时杀头猪5元钱,那找他杀个人该多少钱?找王四前,三个人自己先算上了帐。“王天桥”一贯节俭,他认为10元钱足够了。潘慎之认为15元合适,因为他想着是3个人一起去谈这档“生意”,15元好分账。“李言”是个老光棍,平时对“王天桥”言听计从,由着他们两个为了5元钱纠缠不休。结果,一见了“王四”面,“王天桥”一开口就是义正词严地说:“我们从来不是小气人……”
潘军说,这段戏姜武和李乃文越是演得一本正经,边上大家就越是憋不住笑,就连姜武和李乃文自己也没能憋住,到后来眼神一对就笑场,连拍了10条没过后,没办法只好分开拍,这才算过关。“类似这样的场景太多了,一件越荒谬的事情,你越是一本正经地去说,观众就会觉得越可笑。所以凭借这一点,《虎口拔牙》将十分清晰地和以往的谍战剧划出一条分界线。”
1234下一页-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