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卫视首播剧为零 评论:"跟播"别"跟"成常态
在“一剧两星”落地之前,就有卫视表示,将会推进1.5轮电视剧的播出,不过当时并没有人给出具体的时间表。
新政实施以来,整体收视率下滑,除湖南卫视以外,今年各大卫视台收视率普遍出现10%左右的跌幅,而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跌幅更高达20%左右。为了降低风险,二三线卫视首播剧明显减少,甚至为零。
打开电视,“武媚娘”还在演她的爱情故事,李雪健换了个频道仍在跟黄磊父子情深,“王大花”霸着央视和河北两个频道。好不热闹,却非常眼熟。
“一剧两星”实施数月,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剧方,都希望能寻求最大性价比,于是“跟播”逐渐涌现。起先,首轮还没播完的剧,二线卫视就马上采取了1.5轮跟播的形式。如今,刚刚播完两轮的戏,很快又开始第三轮播出。但偏偏,河南、广西这样的三线卫视,凭借三轮剧《武媚娘传奇》也能跻身黄金档收视前六。
不可否认,跟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集聚了便利且灵活的宣传效应,购剧成本又远远低于首轮,对于各大卫视,尤其是预算有限的二三线小台看起来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华丽背后,跟播或许难成也不该成为常态。
首先,跟播策略并适用于所有剧,卫视也要有适当的取舍,陕西卫视总监郑毅表示:“作为大剧特别是神剧有一个话题积淀和发酵的过程,这时候跟播会对收视有提振的作用,但是绝大部分剧其实还是剧本身的质量决定。”君和传播副总李军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指出1.5轮播出的门槛尤其高,“跟播的要具备几大收视元素,题材、班底、投资、阵容等都是要考量的。”其次,一家电视台经常播“跟播剧”,其实对于一个剧场品牌的延续反而损害很大,长此以往并不上算。再者,大面积跟播已然造成了新剧的释放量减少,这实际上有悖于总局力推“一剧两星”的根本精神,离“百花齐放”显然越走越远。
“一剧两星”的初衷一是消化电视剧库存,让电视台“不得不”购买更多品类的剧,但跟播若大规模出现,电视剧市场上播出的新剧或许将比往年更少;二是通过“两台拼播”来压缩制作费,以降低演员片酬,可惜从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传来的消息看,业内关于大咖降酬、剧王难卖等预测并未如期上演。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坦言:“‘大咖’片酬不降反升。一线演员片酬上两三千万元的不在少数,还有很多过气的一线演员死守价格。”200万元一集的“剧王”也并没减少,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副会长王辉透露:“一线卫视的购片费在200万元一集的基础上提高了30%至50%。原本以为中小成本的剧可以卖给二三线卫视,实际情况是,他们都买‘剧王’的二三轮,不买低成本剧。高端的大剧反而好卖,中低档剧没有出路。”
本报记者 孙佳音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