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影视

妖娆美女图片大学从精英教育变大众教育 年轻人如何看基层就业?宁财神吸毒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5-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当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新一代年轻人是否做好了去基层就业的心理准备呢—— 基层就业,同学们都要准备着

  说到毕业后去基层找工作,很多人都会相视一笑。到底是愿意去还是不愿意去?顾虑什么?又看中什么?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立足基层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更好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据统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79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万人。当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新一代年轻人是否做好了去基层就业的心理准备呢?

  基层即底层?

  小舞台也可成就大事业

  当很多人还在奔波求职时,清华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李延武作出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并不“安分”的决定——去陕西作一名基层选调生。

  李延武本来可以有更加“世俗”的选择,比如到一家大企业,挣几十万元的年薪,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作出到基层就业的决定,并非李延武一时的心血来潮。

  上学期间,李延武就热心于公共事务。2012年,李延武在浙江平湖市参加暑期实习时,选择了当地三个矛盾最集中的部门:信访局、派出所和城管大队。这期间他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在信访窗口接待上访,第一次坐上警车出警,第一次跟着城管去检查市容……

  “基层情况最复杂,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同时,基层也是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最需要青年学生去奋斗。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要寻找中国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应该去基层。只要有心、有行,我们所能推动的改变比我们的想象要大。”李延武说。

  选择“北上广”等大城市和稳定性强的单位工作,过去一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现在,随着就业环境的逐渐改善,热衷于跨地域就业的大学生也多了起来。返乡就业、基层创业,成为大学生近年来就业的一个明显趋势。

  以清华大学为例,毕业生到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就业创业的比例由2003年的32%提高到近5年的约70%;在地域选择方面,京外就业比例近4年均超过50%并逐年增长;开展定向选调生工作8年来,已累计输送近1200名毕业生到基层公共部门工作……“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已经成为清华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旋律。

  说起基层就业,李延武的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很多人的面孔:在研团认识的药宁师兄,现在在南疆喀什;今年校庆回来的周浩师兄目前在宁夏当乡党委书记;在研会的好兄弟吴昊,现在在福建长汀。他说,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人的选择,也许可以称作“没有个人功利的选择”。

  “只是启航,路还很长,一起加油。”李延武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道。

  去还是不去?

  有困惑也有期待

  随着“95后”毕业生大规模步入职场,他们个性鲜明,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就业观已经更趋多元化。他们对于基层就业,早已不再谈“基”色变。比起“80后”一代,他们不愿意将就未来的就业方向,渴望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举行的综合类专场双选会上,记者见到了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届毕业生刘明会。不同于大多数人是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家乡之间犹豫不决,这位20岁出头的女孩最大的理想,是能够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回报家乡。

  “虽然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但选择去基层就业,并不是因为就业难。我们学医的就应该从基层干起。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广,我相信以后无论是在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基层工作经验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每次回家我都看到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我希望能够为家乡父老乡亲尽一份力。”刘明会说。

  放到5年前,去县级或者乡镇卫生机构对于很多医学类毕业生来说是压根儿不会考虑的事情。伴随着“二孩”政策放开效应的显现,儿科、妇产科的医疗人才需求旺盛。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基层条件的改善,配合学校在就业创业课程中的引导,现在“下基层”对于医学类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就业途径。

  当然,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纵使去基层的理由有千千万,一个小小的蝴蝶效应,就有可能成为通往基层工作的“拦路虎”。采访中,记者发现,阻碍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主要是对基层的理解存有偏差、服务基层意识薄弱,部分大学生对基层了解很少,有些人觉得在基层工作不体面。客观原因主要是基层工资待遇低,经济压力大等。也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对下基层有顾虑,并非因为怕吃苦、嫌挣钱少,而是担心自己发挥作用有限、发展空间受阻,“一旦下去,就上不来了”。

  “其实,如果大家都对下基层工作有顾虑,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基层看看。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李延武说。

  如何看就业?

  观念转变需要过程

  “从大学校园到小县城,我害怕自己变得鼠目寸光、庸庸碌碌;害怕自己在小县城的生活节奏中迷失自己。如果身边也站着几个和你一样的人,你会安心很多,我就是需要这样的安全感。”谈到去基层就业,来自师范专业的王宝华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就业观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像王宝华这样的忧虑,每个大学生都可能存在。除了引导大学生培育就业观,保障越有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动力就越强。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一直是我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鲜明政策导向。2017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提出,要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岗位,落实学费代偿、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北京拟为大学生村官涨薪,江苏基层就业有考研加分……今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在提高基层岗位待遇等方面下了功夫,相继出台了各项鼓励政策。

  不仅于此,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方面也有很多可为的空间。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林成涛告诉记者,学校高度重视发挥毕业生就业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专门建立“清华大学励业基金”,设立“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启航奖”,奖励选择到西部、基层、重点行业、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学校领导还亲自把他们送到工作岗位上,并在之后不定期去看望。“扶上马,送一程”的行动,能够帮助选择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沉下心、沉下身”“留得下、干得好”。

  专家指出,去基层单位就业,目前还是大学生比较个体化和个性化的一种选择,还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同个人的具体条件有关,也和国家的具体政策有关。国家出台的那些引导性政策能不能有效落实,能不能为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打通上升渠道,能不能为他们创造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为他们解决一些后顾之忧的现实问题,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