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致残首位病因 预防中风还应做点啥?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题:致死致残首位病因 预防中风还应做点啥?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鲍晓菁
说起中风,人们不陌生,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中风犹如体内潜藏的一颗炸弹,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诱发中风的疾病等危险因素,随时可能将“炸弹引爆”。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防控中风,我们还应做点啥?
熬夜、快餐改不掉 年轻白领也“高危”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发病时常表现为失语、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严重者还会神志不清、晕厥,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我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005-2016年期间,我国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年龄7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持续增加。
“从大数据上看,脑卒中的发病趋势是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副院长王锦权说,城市中年轻人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这可能与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喝酒等因素相关。
2016年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全球90.7%的脑卒中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吸烟、酒精摄入、不健康饮食、腹型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和心理因素10项可纠正的危险因素相关。而对于我国人群,该10项危险因素可解释高达94.3%的脑卒中。
“这也充分说明,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毛之奇说,脑卒中一级预防也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
“知多行少”防不住 侥幸心理要不得
为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原卫生部于2011年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通过开展全国大范围的卒中筛查、编制中国卒中急救地图、普及防治关键适宜技术等举措,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得到了一定控制。
不过,专家表示,高危人群越来越庞大,是当前脑卒中防控的一大难点。对此,目前仍缺乏主动管理和干预手段。
“知晓率虽然提高了,但一些人的行为依然处于高风险状态。”王锦权在调研中发现,人们对于脑卒中高危因素的知晓率超过80%,对卒中相关症状的知晓率高达86%,但是六成受访者表示,自己一旦出现脑卒中症状,第一时间不是拨打120,而是通知其他家人。此外,为了防止脑卒中而戒烟、戒酒、改变熬夜习惯的人也很少。
一些患者还存在侥幸心理。王锦权说,有的患者在出现脑大血管阻塞前常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有轻微卒中,虽未能及时治疗,但也可自愈;因此,再出现同样症状时,他们误以为还可以自愈,观察、等待时耽误了有效救治时间。
专家表示,尽管临床救治技术先进,但延误病情后再实施治疗效果很差。因此,这几年脑卒中出现了死亡率下降、致残率上升的趋势。因不注重预防中风而致残,给患者带来本不必要的身心痛苦和较长的康复调整过程;而脑卒中患者一旦“瘫痪”在床,不仅医疗救治费用高,而且后期的康复、照料都将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负担。
织密卒中防治网 三级预防不可少
预防脑卒中,关键在个人。毛之奇说,预防中风发生,就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不要抽烟、酗酒、熬夜,饮食清淡少盐,加强体育锻炼。在此基础上,慢性病患者要将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此外,要定期进行一些特殊项目的体检,查查有无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颅内血管闭塞及血管炎症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除了加强一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功能康复锻炼等二级和三级预防也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卒中防治体系建设进展较快,对于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自2015年首批中国高级卒中中心挂牌以来,各中心脑卒中防治适宜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截至2018年5月,已有156家高级卒中中心挂牌,86家正在建设中。
“卒中中心的建设对于推动脑卒中防治适宜技术应用、培训相关人员起到重要作用。”毛之奇说。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将从防控主要致病因素出发,引领全国开展“30岁以上人群知血压”行动和“溶栓、取栓等脑卒中救治适宜技术普及”行动。
2019年,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将完善卒中中心建设体系,推动卒中专病分级诊疗;推进医院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完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开展“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与医疗机构急诊的衔接,打造区域“脑卒中黄金1小时救治圈”;推动卒中健康管理师工作规范化开展,提高我国疾病健康管理能力建设,引导群众不断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