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影坛新导演拒绝标签化定位
提到国内的电影市场,“热闹”也许是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各种浪潮、话题、不同类型的影片和新鲜的面孔,不断涌现。日前,在北京举办的一场电影论坛上,几位“新面孔”导演表示,身处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中,可以任凭艺术个性“野蛮生长”,无需再被贴上各种标签。
是左手抓艺术,向大师看齐;还是右手抓商业,迎合市场?几位新导演表示,虽然他们走上导演之路都是源于热爱电影的初心,大师们是“引路人”,但对他们而言,已不存在这种二元区分。
即将上映的电影《少女哪吒》的导演李霄峰说,自己写过影评,做过电影宣传、海外发行、编剧等多个工作,直到2013年遇上《少女哪吒》的小说,才走上了导演路。“我热爱的影片里既有文艺片,也有商业片,都曾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电影我不喜欢做商业或艺术之分,只有喜不喜欢。”
《少年班》的导演肖洋也认为这种二元对立不合适。肖洋说:“《非诚勿扰》究竟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从类型来看其实是个文艺片,就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节奏缓慢。但它用了巨星,票房好,又有商业因素。对此,只能说它是观众喜欢的片子。”
作为业内知名的电影剪辑师,肖洋转行做导演的处女作《少年班》就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虽有明星客串演出,但最终还是根据实际效果而删掉了。
黄斌导演的《何以笙箫默》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却也承受了口碑上的负面评价。他坦言自己是产品经理式的导演,最大的考量是电影不能赔钱,为此,他放弃了在影片中像肖洋那样“呈现自己”。“这部电影走的是商业定制之路,里面没有我自己的影子,完全按照商业逻辑来拍。”黄斌说。
除了拒绝艺术与商业之分,新导演们也拒绝诸如“第N代”“影展导演”等标签化定位。忻钰坤带着他的处女作《心迷宫》参加了不少影展,作为新人导演来说无疑是一种荣誉,但后来这却成为他的烦恼。“我害怕大家说我是个影展导演。”他表示,新导演最怕被定位,不论是做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要有责任感,多拍留住文化底蕴的作品,让电影业更健康发展。
“如今电影风格已没有集体主义之说,以前更容易产生‘第几代’导演的说法,现在则不再有这样的标签。”李霄峰的话也引来影评人木卫二的共鸣。木卫二认为,处女作并不代表新导演日后的走向,在这个“个性野蛮生长的时代”,新导演们拒绝标签,拒绝断代,可以更加自由地成长。
(史竞男)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