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八卦

一场“生”与“死”的绿色抉择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6-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五年前,“绿色决定生死”赫然写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

  治污减排、节能降碳,植绿留璞、提质增效……在增与减、舍与得之间,津沽大地掀起一场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

  2019年至2021年,天津连续三年捧回生态环境部颁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个“金字招牌”,蓟州区和西青区王稳庄镇、辛口镇接连上榜。

  时间回到2017年前,王稳庄镇的“招牌”还是全国知名的“钉子小镇”。遍布15个村的几百家小五金企业,生产了全国市场40%的钉子,鼎盛时产值超过50亿元。代价也不小,空气里是刺鼻的气味,河沟里是黑臭的废水。钱进了口袋,身子却陷进了污染。

  一座“钉子小镇”,只是天津“散乱污”企业的一个缩影。天津人口多,生态底子却薄,是资源型缺水城市,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名靠后。大量消耗资源、不顾环境后果的粗放式发展,日益成为生态难以承受之重、民生难以承受之痛。

  “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是天津发展的金山银山、最大本钱,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生态环境。”

  “深刻查摆我市在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市委果断决策,意志如钢。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没有了绿水青山,有再多金山银山,也等于“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GDP坚决摒弃!”一场重拳治污的硬仗,树立起鲜明的发展导向。

  全力支持配合两轮中央环保督察,畅通举报渠道,起底、曝光各类污染问题。各级各部门按照清单挂图作战,以疾风厉势推进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2018年,天津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1+8”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作战计划,全市各区各部门把目标指标分解到具体单位、具体节点,把任务措施落实到具体工程、具体项目,实现污染治理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进入“十四五”,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深化。

  2017年开始,全市展开多轮拉网式排查,下大气力整治2.2万家“散乱污”企业。因企施策,符合条件的搬迁改造、原地提升,多管齐下。在舍与得的纠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转过了弯。

  直面“钢铁围城”“园区围城”,动线家钢铁企业有序退出,保留的4家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46个园区治理任务全部完成。

  能源结构调整,天津全力推进。完成城乡居民取暖清洁能源替代123万户,改燃关停1.1万台燃煤锅炉。“十三五”末煤炭消费总量较“十二五”末减少17.4%,燃煤锅炉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华能杨柳青热电厂是天津的燃煤主力电厂,不仅产电,还供热、生产工业蒸汽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我们当前能源转型的核心,也是公司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厂长王朝伟表示,他们围绕消纳新能源开展工作,目前部分发电机组“深调峰”能力已经达到30%,也就是说可以消纳70%的新能源。“未来,该机组‘深调峰’能力改造的目标是20%。”

  在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下,天津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转变。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天津空气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5天。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清零”,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70.4%,较2017年提高53.8个百分点。

  湿地保护修复,万物休养生息,鸟类欢歌而至。比邻城区的七里海湿地,如今已是自然生灵的一方“桃花源”。

  2016年10月以来,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八进”七里海,检查调研湿地保护修复、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持续推动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

  寒来暑往,久久为功。为了让“京津绿肺”舒展血脉,重回“宁静之美”,重现“璞玉之质”,七里海湿地拆除了违建设施,实施了土地流转、引水调蓄、苇海修复、生物链恢复等十大系统性工程。

  保护区巡查人员发现,今年2月底飞临七里海湿地的候鸟比去年同期又多了6000多只。白尾海雕、白鹤、针尾鸭、白秋沙鸭等,也是首次“到访”。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正在规划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预计年内建成。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刘丛强领衔的研究团队已经进驻。

  与此同时,一场更大规模的“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在津沽大地全面推进。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全面升级保护,总面积达875平方公里。“津城”“滨城”间拿出7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心城区2倍面积的区域,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构筑起京津冀东部生态屏障带。渤海之滨,对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北部蓟州,绿色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纵贯天津南北的生态通道成片打通。

  今年天津还将启动“一环十一园”建设,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绿色屏障。城区公园、城市水系、外环生态绿带和环外6座郊野公园相接相连,城市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张,绿色生态更加触手可及,惠及更多市民。

  天津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发展保护规划。近年来“一年至少一部生态环保法规”,先后制定生态环境、海洋、湿地等保护条例,大气、水、土壤、机动车等污染防治条例。去年11月,《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开始施行,这也是全国首部“双碳”地方性法规。

  2017年,天津制定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体系。2018年,在全国率先划定1393.7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到全市陆海总面积的9.91%。2019年,发布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及相关水系、路网等规划……一系列规划圈出监管红线、锁定建设目标,产生强有力的发展引领作用。

  近年来,天津紧抓“关键少数”,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紧压实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密集出台相关责任规定、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督察办法等。2017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行河长制,其后又增加湖长制,实现市、区、乡镇街、村四级河湖长对全市所有河湖水域的全覆盖。建立大气、水环境质量月排名通报奖补制度,“靠后区”补偿“排前区”。完善执法体系,市、区两级全部设立“公安驻环保工作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建立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典型环境违法案例公开曝光。

  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作责任,更是责任。天津紧扣责任闭环,不搞“好人主义”,对有责不担当、工作不落实的,严肃追责问责。针对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暴露出的问题,问责1885人,其中局级干部28人、处级干部831人,形成有力震慑,倒逼生态环保责任落实。

  “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我的感觉就是更──精致。”略作停顿思考,王稳庄镇大泊村村民朱金艳笑着说出了这个词。

  几年前,朱金艳全家入住示范镇,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有文娱、健身等活动场地,离小区不远就是绿色生态屏障,闲下来她会带上孙子去散步。如今这样的情景,朱金艳坦言,原来想都不敢想。

  作为当时第一家搬进赛达工业园的企业,天津市信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天建见证了王稳庄镇产业蜕变过程。“虽然搬进来意味着要在生产技术、设备投入、人员管理等方面不断‘加码’,但对企业打造品牌、长远发展来说,更加有保障。”

  冯天建表示,公司去年又投资60万元升级生产线,提升自动化水平,生产效率提高了50%。目前,公司生产的特种钢钉已远销欧美市场,2021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

  算大账,算长远账,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天津坚决扭转错位政绩观,坚定不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绿色银行”开了起来──绿色生态屏障西青段一期完工,王稳庄建成湿地湖岛相间、阡陌稻田交错的生态廊道。清水绕田,树木成林,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绿色产业发展有了生态支撑。

  “绿色GDP”涨了起来──赛达工业园高端绿色产业项目加快引育,元气森林北方生产基地投产,智能网联车封闭测试场启用,水稻(小站稻)“三品一标”基地获国家级认定,巨幅稻田画成为农民丰收节“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2021年,天津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域湿地面积,较2017年增加113.23平方公里,生态空间和生态环境质量双提升。北大港11.3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津城”“滨城”之间绿色生态屏障雏形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11月,新造林11.22万亩,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5%以上,蓝绿空间达到65%以上。区域平均气温下降5.9%,相对湿度上升9.6%,气候环境改善明显。10.57万亩生态林纳入碳汇交易,未来随着植被面积增加、树龄增长,碳汇量还将大幅提升。

  以绿色为“尺”,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动力在全市激发。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天津加快打造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2021年,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优,增速好于年初预期,保持在合理区间。

  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资源是根本之策。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天津持续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推广节水技术,发展海水淡化。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十三五”期间连续超额完成年度能耗“双控”目标,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9.1%。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水、电、气等节约利用,推广“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天津强化自觉,积极主动推进“双碳”工作。低碳示范试点“先声夺人”──天津港在全球建成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中新天津生态城惠风溪、北辰区大张庄两座智慧能源小镇投运,天津高速首个“零碳”服务区启用,生态城第四社区中心成为全市首个“零碳”社区商业项目……

  目前,全市正加紧制定实施“1+4+16”碳达峰行动方案,包括全市达峰行动方案,能源、工业、建筑、交通4个行业专项方案,以及16个行政区实施方案,分领域、分区域、分层级科学系统推进。

  “做绿色环保小卫士”“做绿色生活小卫士”“做绿色节约小卫士”……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的《生态文明教育》读本,“走进”中小学课堂。教材图文并茂、故事性强,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养成文明生活习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