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八卦

古人常说:“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这句俗语有科学依据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上古伏羲氏创造太极八卦,黑白阴阳两相互补周游则天地万物平衡协调。自古以来,男属阳,女属阴,男女结合各司其职则是从个体角度解读的阴阳太极,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这是从宏观解读的太极阴阳。衣食住行,太极阴阳之道贯彻上下五千年历史 。

  俗语“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这句话看似是民间伪科学,实际上也暗含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也是古代民间智慧的总结。

  “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这句话按照字面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女孩如果出生在午时,男孩如果出生在半夜,都是不祥的征兆,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不会健康,且多灾多难,不是富贵命。以现代的科学角度去看,这句俗语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古代医疗水平比较低下。

  在封建时代,女子生产便是鬼门关,在没有消毒没有药物支撑的情况下自然顺产的成功率完全看产妇的个人身体素质。中医药学讲究调和,对于产妇的用药也只是在怀孕时候起辅助作用,生产过程中有时辅以针灸,刺激产妇穴位帮助顺利生产。

  然而这样并不能规避婴儿的一些先天疾病,也无法进行准确治疗,渐渐地,在这种落后的观念下,人们总结出男婴女婴对于生产时辰和健康程度的关系。底下的医疗水平是人们面对不健康婴儿产生率做的一定总结,但是造成当时人们这种认知的根本的原因,还是要从太极阴阳角度解说。

  封建时代君权神授,等级制度贯穿社会各个层面,士农工商,三从四德,随着儒家思想发展,君主的集中,人们对于出身看的无比重要。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这句话可不仅仅是民间百姓的观点,皇家重礼制,一个孩子出生的时辰往往决定了对这个孩子寄予的期望。在传统观念中,女子属阴,男子属阳,太极图正是一阴一阳黑白双鱼缠绕共生,因此要想达到平衡的境界,阴阳可互补,不可混淆。

  传统道学观念认为子夜时分乃是一天之中阴气最剩的时候,正午太阳高悬,又是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的时间。男女的保养通常来说都是滋阴补阳,于是当属性是阳的男子子夜出生,便汲取不了阳气,属于先天不足,这样的孩子在道学家看来吸取了太多阴气,必将性格孱弱,无法担当大任。

  而女子属阴,在一天阳气最足的时候出生,也无法汲取滋养,这样的女子吸收了不属于自己的阳气,必将独断专行,不服管教。这样两相失衡的状态最不利于封建时代对于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不利于社会稳固,也不利于统治者统治。

  其次,在道学家眼中,世界的平衡状态,也不仅仅是胎儿出生的时辰。太极阴阳,八卦四象,从各个层面影响着封建时代人们的生活。四象通常指的是地理天文角度的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根据四象将天空诸星斗划分,同时也对应四季。四象的运用在古代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南朱雀代表正阳,于是很多朝代的都城主干道都叫朱雀街。青龙属水,很多大山大庙都取名过青龙寺,以此祈求水土调和,宜居宜耕种。

  而八卦,又是另一种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哲思方法。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用八个方位将一个平面圆形平均等分,每个方位角对应一个卦象,此八角又与金木水火土五行风水相关联,以此推演众生万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看见电视剧里的道士角色总是拿着一副八卦镜给人看相,八卦,就是道学家用于掌握自然和预测未来的一种方法。

  此外,卦象衍生的规律中也包含着自然四季的流动和时空流变的规律,因此在八卦中也蕴含着调养生息的办法,比如在《井卦》中有载,“寒泉之食,中正也。”说的便是在各种泉水里,寒泉是最卫生的。可见,八卦也与古代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在今天还影响着人们生活。太极图从创立开始,便是作为一种处世观念流传的。前面我们提到,太极图乃是黑白两鱼缠绕相生构成了一个完满的圆形。其中白鱼属阳,黑鱼属阴,阴阳相生互补,乃天地运行万物昌盛的起点,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这些成语从侧面都表现了如果在处世过程中做不到平衡各方关系,一味极端追求,必将覆灭,而想让事物长久延续,只有不断平衡,不单单看事物好的一面,也要考虑到坏的一面,可见,太极两仪,实际上讲遵从自然规律,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在很多人眼中,很多民俗都是和“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一样,属于没有科学依据,站不住脚的,落后的观念。但是太极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些哲思中有太多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观点,比如,“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路”,“大王好见,小鬼难缠”,“放之四海而皆准”,等等。

  前人优秀的生活经验总结,在时代的变迁中也应该与时俱进,所以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民俗观点,我们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革故鼎新,在不断地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地发展,一味地抛弃和批判只会丢失掉延续了千年的文脉,失去华夏民族的根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