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面的社会学智慧:精英之路在脚下
《 易经 》云:阴与 阳是对 立面 的统 一 体。阴 与阳,互 交互迭,互为其根,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互 依互 反。
阴阳的不同组合 形成 了八 卦,八 卦 的不 同演变 形成 了六 十 四卦,生生不己,变化无穷。
天地万 物 以阴阳之道生生 不息,变化无穷。人们 要顺 应 事物 发展 变化 的规律,机警 灵活,不拘 常 规地运 用 事物 发展变 化 的规律,找准 自己的位置,使 自己永远处于一种 恰 当有 利 的位置。
20 世纪 50—80 年代,我国社会成员,被赋予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工人和干部等身份,社会成员固定在蜂窝式单位内部。城乡流动困难,区域流动难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暂住证、居住证制度等出现,2015 年11 月,《居住证暂行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的机制。
以来,尤其是 2014 年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以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习总明确提出: 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同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方面推进城乡统筹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等,保障了社会流动群体在社会流动路径等方面的自主选择权。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积极推进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进程,并着力推进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2019年 9 月,党中央《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表明保障畅通且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根据李培林团队调查得出的结论,阶层认同越高,获利越多的群体,越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为个体的后天因素; 社会成员比较接受和认同个体基于勤奋努力和良好教育形成的收入差距; 主观上认同上层和中上层的人,更倾向于认为机会是平等的、成功是靠个人后天努力的。
《易经》趣 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 时机 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 的,而是活的。
趣同样要灵活,要体现 人 的主 观能 动性。与 时偕 行,就 需要看 准 时机,对趣 时本 身的把握 ,应 该是 辩证 的,具 体 问题 具 体 分析。
时中蕴势、时中含机,宇 宙 的演 化,社 会 的变 迁,生命 的遗传,都处在变化之 中,按照天道人 事运 行的大规律,各种事物勾连互 动、各种 因素相互影 响而 形成 的时 ,势发展到一 定程度,时机便成熟 了,就可 以变,也必 然变,就应该动,不动就会 错过 机会。
李强教授提出中国当前社会呈现出阶层结构定型化的特征,即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具有阶层特征的文化模式形成以及阶层内部认同强化; 借用熊彼特车厢与乘客的隐喻,这种阶层结构特征可概括为阶层就好比是火车车厢,成员就好比是从这些车厢里上上下下的过客。
车厢与乘客这一隐喻,阶层分化是车厢数量的增加和高低等级分类,而社会流动则构成乘客上下车厢以及其改变车厢等级的过程。城镇化发展进程为社会成员创造了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社会流动人口的规模和速度不断上升。
1982—1987 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为 3 000 万人左右; 1985—1990年流动人口数量为3 384 万人; 进入21 世纪,中国人户分离人口从2000 年的1. 44 亿人激增到2014 年的 2. 98 亿人; 近几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但 2016 年人户分离人口依然有 2. 92 亿。社会流动规模的增大显示出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开放性特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结构在阶层分化维度趋于稳定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从社会结构看,中国总体工业化进程决定了中国当前阶层分化的状态,决定了有几种类型的车厢。社会阶层结构在阶层分化维度趋于稳定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城镇化发展进程为社会成员创造了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
较大规模的城乡流动、区域流动和阶层流动是中国当前存在的事实,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
1984 年,允许自理口粮的农村人口在集镇落户; 2001年和 2011 年,持续放宽对建制镇和小城镇的落户限制,并于 2014 年全面放开; 2015 年我国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在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利,因为允许人口流动,亿万农民工进城,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新农合、新医保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民工等社会流动群体在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得到有效保障;流入地政府接纳、安排进城务工者子女接受教育等这些措施,使农民工等社会流动群体不再因为户籍身份与居住地的分离,难以得到代际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
开放性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社会资源配置模式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多元流动的现实格局,能动性因素在社会流动中的价值更加重要。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逐渐习惯了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这样高速发展和发达的物质世界里,人们的价值观念己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社会成员的组织模式由蜂窝状结构转变为流动社会是必然趋势。制度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阻碍作用日渐弱化,能动性因素对于社会流动的实际效能日渐增强。
几,通俗一 点说,就是 苗头,兆头,就 是事物 的精微、深 奥之 处,它 启示 我们 天下 的事都有 一个 开始,如 果我们 能在混沌 不清 的太 易之 时,或 在气 之未分的太初之时,或在 形之未成 的太始 之时,或在质之未定的太素之时就辨察,及 时地发现并研究细微 征象,就可 能因势利 导,逢 凶化 吉。
在 混沌 不清 的太 易之 时 就悟知,则 是先 知、是 神智;在气 之 未分 的太初之 时就感 知,则是睿智;在形之 未成 的太始 之时 就察 知,则 是 慧智;在质之 未 定 的太 素之时 晓知,则 是 明智;在万事已成定局时才知,则是愚痴。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使得单位体制逐渐解体。在单位体制下, 单位对职工 既全面控制又全面照料,职工对单位既全面服务又全面依赖的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伴随单位制解体,职工群体的大部分消费活动被推向市场,并且有大量社会成员选择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畅通且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社会流动群体自主选择空间逐渐扩大、能动性机制作用逐渐增强的职业变迁,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谁更重要?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将人的智能表述为七种厂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
1999年,他又在这个名单上加上了三个候选者:自然智能、灵性智能与存在智能。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且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擅长的智能是不一样的,人类智能的发展充满多样性又个性化的动态格局。
中国当前的社会流动状况,教育机制不再是社会流动的唯一道路,个体经营和务工经商等方式成为新的社会流动路径,发挥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45. 7% 。高校扩招政策改变了就业市场上的供需关系,降低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导致教育机制的社会流动,效能降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说,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
《人民日报》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总结为四个方面一一促进教育公平、有利学生自助学习、用大数据服务教育、学习不再有时空限制。
互联网+教育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思维解放传统教育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教育传播、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研宄及促进教育评价科学化,并在此基础上重塑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存在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培养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教育目的的教育过程。
04结论:当今的社会流动,是精英再生产还是代际之间精英循环?
认为关键看你是否能及早辨察,及时地发现并研 究细微的征象,若 能,就能够成就大事业,就 能够 无 需着急,万物速成,不用 费力,事半功倍。这 叫知几,其神乎!
不同阶层获得优质教育机会的差距不再凸显,社会中下层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不难,社会、家庭和学校可以形成一种合力,互相配合,更加合理的使用互联网从而进行有效学习。分析和利用更多的、积极向上的、传递正能量的活动场所和网站,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混合式学习将原本分离的传统的面对面式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不同学习媒介的特点以及不同学习内容的性质,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进行适合自己的混合式学习。
精英的卓越在于确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且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为人生目标奋斗,把握时机、把握现在,生活、成长和学习当中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实力,不断的汲取前行的力量,这就是精英之路。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