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旅游

“核桃转型”的脱贫启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1-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前不久,去一个脱贫村采访,该村党支部书记讲了个“核桃转型”的故事:10年前,村里调整种植结构,在山坡地里种上了核桃树。2016年,一斤青皮核桃卖3块钱,村里也在这一年摘了贫困帽。近三年,核桃价格下跌,最低的时候一斤才卖7毛钱,很多人都不种核桃了。

这个村核桃产业遭遇的情况,在很多贫困村都存在。近些年,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推进,脱贫产业在广大贫困地区遍地开花,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从大的类别看,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和务工就业,是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三驾马车”,增加了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但是,这些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质化竞争较重、技术环节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

比如,很多林果蔬菜种植业,短期内遇上市场行情好,一年就可以脱贫,但因为一拥而上过度扩张规模,靠传统销售模式,集中上市就会遭遇卖难。养殖业虽然有扶贫资金补贴,但总体投入比较高,遇上市场波动或者动物疫情,养殖户往往会蒙受巨大损失。劳务收入虽然被称为“铁杆庄稼”,有一技之长的人外出务工相对稳定,但靠打零工增收动力明显不足;特别是近些年扎根在贫困村的扶贫车间、微工厂,解决了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但很多都是以服装加工等业态为主,受订单影响较大。

脱贫地区的产业该如何进一步补短板、强筋骨?前面提到的“核桃转型”的故事或许能给人一点启示:在青皮核桃遭遇市场波动后,这个村里的人由种核桃改为剥核桃,六斤青皮核桃能剥出来一斤核桃仁,加上包装,平均一斤能卖20多元,很多老人在家都能干;通过网上销售,产品还供不应求。

“核桃转型”的故事告诉我们,延链、补链、强链不仅是大工业、制造业强筋壮骨的法宝,也适用于扶贫产业。农产品洗洗泥、扎个捆去卖,也就挣个辛苦钱;如果做个粗加工,价格就会高出不少。扶贫车间、微工厂与其在同质化竞争中抢订单,不如换个思路,搞点多元化的产业,就近做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这样既消化了农副土特产,也丰富了产品供给。养殖业也是如此,要告别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多搞科学养殖、现代化养殖,防疫病能力就会大大提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施来增强应对风险能力。

需要明确的是,“核桃转型”的故事虽然获得成功,但还只是初级转型。当前,脱贫地区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群众有增收动力,有脱贫门路,有致富愿望,纵向而看今非昔比。但是,如果与小康水平较高的地方比,与未来乡村振兴的目标比,相对来说还缺新型适用技术、缺专业营销人才,也缺完善设施做大做强的资金。扶贫产业点多面广,要真正实现提档升级,还需各类帮扶力量持续发力。

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过渡期。对脱贫地区而言,这五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五年、接续奋斗的五年,也是脱贫产业向致富产业过渡的五年,更是农村产业实现强筋壮骨、提质增效的五年。以此五年之功,为将来的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夯实牢固的产业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