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旅游

新三板旅游板块“风光迥异” 盈利模式单一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目前新三板已有30家景区类挂牌公司,且数量还在增加,但却“风光迥异”,业绩分化明显、资质参差不齐。细分来看,休闲景区类公司的整体盈利情况呈现出稳定向上的趋势,而自然景区类公司受季节、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盈利情况处于不稳定状态、波动较大。

  上周,我国现存占地最广的古代帝王宫苑避暑山庄,正式在新三板“亮相”,虽然此番挂牌主体只是避暑山庄景区的环山游业务,但也足以引起市场关注。而就在上个月,作为广州市地标,昵称“小蛮腰”的广州塔也选择在新三板挂牌;其后,还有来自四川北川的九皇山“跟进”挂牌。

  据统计,目前新三板已有30家景区类挂牌公司,且数量还在增加,但却“风光迥异”,业绩分化明显、资质参差不齐。整体来看,越来越多的景区类公司登陆新三板,也从侧面反映出其运营渐入“瓶颈期”,为改变门票收入占比过高的单一盈利模式,相当一部分公司正处于亟需资金进行业务转型的关键阶段。

  据记者统计,目前新三板已有30家景区类公司,其中自然景区18家,休闲景区12家。通过纵向对比,这些公司的业绩表现分化明显。

  在有可比数据的27家公司中,观察其2016年半年报,有10家出现亏损。这10家公司中,有些尚在盈亏边缘,如遂昌旅游、和韵文化、那然生命等;而喀纳斯、西域旅游、香堤湾等公司亏损金额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在实现盈利的公司中,华强方特以2016年上半年盈利逾2.8亿元占据榜首。然而,排在“第二档”的广州塔和清园股份,其业绩水平便降至5000万元左右,断层明显。而在剩下的十多家盈利公司中,除成都文旅、陕西旅游刚跨入4000万元门槛外,其余公司的净利润大部分集中在100万至800万元的区间。

  再追溯至2015年年报,营收方面,上述公司中有11家超过1亿元,其中华强方特超过28亿元,广州塔、恐龙园、陕西旅游营收超过4亿元,其余公司则多集中在1000万至4000万元之间;净利润方面,2015年度有三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九皇山亏损额相对较大,超过2500万元。盈利公司中,有6家的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其中华强方特、陕西旅游、清园股份净利润超过1亿元,华强方特以6.5亿元排在首位。

  再看A股上市的景区类公司,其分化现象则没有那么明显。统计显示,15家A股景区类上市公司中,2015年度均未出现亏损情况,并且有近半数盈利超过1亿元,其余公司业绩也几乎都在4500万元以上。

  对于新三板的旅游板块,安信证券在其研报中曾指出:“近年来,主题乐园景区复制性强,在下游需求刺激下,(业务)上升速度较快。”

  细分来看,自然景区类公司相对休闲景区类公司,其盈利确实呈现较大波动。如上文所提到的2016年上半年出现亏损的10家公司中,有7家是自然景区类公司,且亏损额相对较大的喀纳斯、西域旅游等均属于该领域。相反,休闲景区类公司的整体盈利情况呈现出稳定向上的趋势。

  再看2015年业绩,全年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华强方特、清源股份、陕西旅游中,前两家均属于休闲景区。而在“第二梯队”中,业绩最好的恐龙园(净利润约6400万元)同样属休闲景区。

  个案方面,以清园股份为例,公司主要业务为宋代文化实景主题公园的经营。运营模式是以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遵照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1:1构建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宋文化主题公园。清园股份的公开转让书显示,园内主要设有三大游览景区,分别承揽迎宾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宫廷娱乐等项目。从业绩表现看,在独特区位及文化IP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公司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的业绩均较为可观,且仍具上升潜力。

  华强方特则更是深谙主题文化之道。资料显示,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文化科技主题公园。通过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公司形成了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特种电影、动漫产品、文化衍生品、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为主要内容的互为上下游、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

  一个细节是,在华强方特的营收结构中,其创意设计业务和主题公园运营业务的收入占比差距正在逐年缩小。数据显示,公司创意设计业务在2014年度的收入占比为29.04%,到2016年上半年升至47.65%,占比首次超过主题公园运营业务(44.79%)。这或许也体现出,公司正依托其主题文化公园项目向着全产业链成功转型。

  依托文化科技主题公园的延伸运营,华强方特的业绩水平可谓是新三板同类公司、甚至是整个新三板中的佼佼者。其2015年净利润超过6.5亿元,甚至超过了A股景区类公司宋城演艺(300144)当年的业绩(6.3亿元).

  另一方面,相较大部分休闲景区公司,自然景区公司确实存在季节、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如白鹿温泉去年12月公告,公司在2016年7月受强降水影响,红崖谷景区的部分基础设施被暴雨冲毁造成损失约7700万元,占公司总资产的9.79%,占公司净资产的34.89%。公司对此表示,旗下白鹿温泉景区仍处于正常营业状态,不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但红崖谷景区受灾严重,公司业绩将不能达到预期。

  查阅景区类公司的业务构成,门票收入占全年营收比重动辄超过80%。事实上,由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先导理念,以及缺乏衍生业务开发,景区类公司,特别是自然景区公司普遍存在亟需转型的问题。

  以刚挂牌的避暑山庄为例,据公开转让书显示,公司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3010.11万元、3446.74万元和296.48万元。其中,作为主营业务,门票收入的占比分别为98.87%、98.66%和92.94%。

  公司对此表示,这是业务明确、主营业务突出的表现。然而,这一优势也逐渐向劣势转变:公司2016年上半年收入大幅下滑至296.48万元,净利润更是出现亏损(-165.59万元)就是该问题的直观体现。

  显然,公司也意识到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不利影响。根据公开转让书,在业务方面,公司计划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深度挖掘承德市丰富的生态、文化、历史资源,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公司打造成盈利能力强的区域性大型综合旅游服务企业;而面对旅游业季节性风险,公司称,将努力拓宽经营业务种类及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针对旅游淡季开发资源脱离型产品(如冬季旅游项目),降低公司盈利的季节性差异。

  而类似避暑山庄,高度依赖门票收入的公司并非少数。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多数景区公司还处于观光游模式,重复游览率不高,如果衍生业务开发力度不够,那么该类景区的盈利情况会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不过,同样于近期挂牌的广州塔在盈利渠道方面似乎正“拨云见日”,公司自2015年以来实现扭亏为盈也是证明。资料显示,广州塔的门票收入占比正逐年降低,从2014年的48.18%降至目前的41.24%。与之对比,餐饮及其他项目的收入占比逐年增高,其中,“其他类业务”的收入占比目前已接近20%。转让书显示,“其他类业务”主要包括广州塔的商铺租赁、各类婚庆会展业务、广告位出租以及纪念品销售等。

  而结合景区特性,探索建立多种经营模式正是此类公司相继奔赴新三板的深意所在。从融资角度看,目前约30家景区类公司中顺利实施融资的仍不多。不过,从融资目的来看,除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另一类主要融资方向即是开拓新型业务,旨在降低经营波动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