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旅游

格物观察|传统气韵在旅途浸润人心“非遗+旅游”的打开方式有哪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旅游村寨4个类型共200个项目入选。如何探索融合路径、激活非遗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促进地方发展,让中国气韵在旅途中浸润人心?代表性项目的经验有哪些?

  东岳村位于大别山腹地西北麓,是国家命名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第四批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近年来,东岳村倾力在游自然山水、品农家美食、寻历史古迹、觅红色足迹、赶佛家庙会、赏民间艺术、观休闲农业等方面做文章,先后打造村文化中心、红色展馆、东岳花海、东岳村史馆、民俗文化街等景点。

  在国家级非遗花鼓戏传承方面,东岳村享誉全国。近年来,东岳村发挥闻名遐迩的特色资源优势,利用花鼓戏等优势非遗资源,组团营业演出增收,并将特色表演搬进景区,既促进了文旅融合,又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东岳村非遗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融合,不仅繁荣了当地的旅游市场,更形成了以东岳村为中心的一条乡村产业价值链,同时也为东岳村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非遗与旅游两者相辅相成。

  目前,东岳村有国家、省、市、县级非遗12项,现有花鼓戏班3个、皮影戏班2个、狮子舞表演队9个、旱船舞表演队2个、竹马舞表演队1个,全村专兼职演员90余人,且常年在东岳村各景点进行演出。

  特别是近年来,东岳村利用各种节假日,在景区进行精彩的非遗展演展示与非遗购物节活动,既为游客奉上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餐”,又以非遗购物节的方式助力非遗扶贫,有效促进了对东岳村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光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彭锦玲介绍,东岳村利用非遗“先天资源”,打造以东岳民俗文化村为主的东岳非遗产业带,发挥非遗集聚效应,吸引传统手工艺非遗工匠入驻民俗文化村非遗工坊,使东岳村非遗文化吸引消费者、走近消费者、感染消费者,从而带动非遗“活”起来,做到真正地以旅“活”遗,全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上合社区是一个既保存着南国乡土风情,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都市城中村,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既有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宗祠和孝德园,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上川黄连胜醒狮舞。

  2021年,深圳市新安上合股份合作公司联合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策划推进上合古建群非遗旅游街区项目。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借助资源优势成功将2021年度深圳市社会组织文教卫体领域展示点落户上合非遗旅游街区,引进了上百家社团在上合古建群开展文化交流、参观调研活动百余场,大大提升了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了解,在深圳的狮舞团队中,上川黄连胜醒狮团声名远扬,该醒狮团的创始人黄连胜在沿袭传统基础上形成独具风格的醒狮舞,在南狮中独树一帜。在上合非遗旅游街区的上川黄连胜醒狮文化馆内,实物、图片、文字、绘画、雕塑、宣传片等展示着上川醒狮的渊源、流传、继承、发展的历史,呈现出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文化馆内还设有醒狮舞文创手工坊,以醒狮舞文化为核心,将狮头制作技艺融入产品制作中,创作了醒狮手工扎制工艺品、醒狮摆件、钥匙扣、U盘等文创产品,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醒狮舞文创产品产业链。

  除醒狮文化馆,上合社区还建成了岭南胡琴艺术馆、多媒体数字交互皮影馆。其中,岭南胡琴艺术馆是全国第一家由街道主办的胡琴主题艺术馆,也是深圳首家以胡琴为主题的艺术馆,而多媒体数字交互皮影馆融合古老传统的皮影艺术与现代多媒体数字技术,打造了全国首个“非遗皮影艺术+多媒体数字交互”的皮影戏作品《嬉戏》。

  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执行会长蔡劲笋表示,未来,上合非遗旅游街区将不断完善和提升,充分调动协会资源及力量,以深圳非遗项目为基础、上合传统孝德文化为背景,引进来自深圳、广东乃至全国的非遗项目落户街区,常态化开发非遗文创,打造非遗网红店,创建文旅品牌,让非遗旅游有学、有看、有吃、有玩,让非遗在适应新时代的同时得到保护。

  泉水潺潺、炊烟袅袅、茅草亭下,游客正在欣赏远山上斑斓起伏的美景……独特的地理优势加上依山而建的特色建筑,普通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

  开料、描图、雕刻……拿着工具按照老师的指导制作皮画,游客们十分认真。现场参与体验活动的游客说:“蒙古族皮艺制作项目每一个环节都有学问,能来这里感受非遗的魅力很有意义。”

  蒙古族皮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时也是莫尼山非遗小镇创始人贾宏伟家传的非遗技艺。在体验项目开发过程中,贾宏伟将收集来的皮艺文物、制皮工具、大型机械等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展示在小镇。在体验过程中,游客可以从用皮、制皮了解蒙古族皮艺的发展历程。

  贾宏伟介绍:“我们以打造露天博物馆和文旅小镇的思路打造景区,初心就是给非遗传承人一个可以传习技艺的地方。小镇目前有非遗项目80余项,其中20项开发成为非遗研学课程,游客可以在大师工坊、艺术中心、博物馆以及活态传习基地等地零距离地和非遗项目互动,传承人在这里也获得了幸福感、增强了使命感。”

  “非遗+旅游”让景区留住了游客,但是要树立品牌标杆,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景区,景区不仅要提质增效,还要满足群众需求,打破文化与群众的一墙之隔。莫尼山非遗小镇乘势而上,探索出“非遗+N”文旅融合新路径,包括“非遗+景区”“非遗+文创”“非遗+红色”“非遗+文旅”等多种打开方式,彰显文化旅游价值。

  据景区负责人冯晓丹介绍,“非遗+N”的优势是以非遗为核心,不偏离保护传统文化的初心,延伸出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如今,非遗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要素。

  下一步,莫尼山要设立农牧民非遗培训基地和就业创业中心,激发兴趣—实习—就业—创业的产业链,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到小镇创业就业,将小镇打造成集艺术交流、艺术培训、教培、写生、实训于一体的非遗艺术中心。

  重庆黔江濯水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濯水景区地处乌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近年来,黔江区充分发挥特色文旅小镇的典型性、示范性、引领性作用,以濯水景区为重点,以点带面,为非遗项目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构建旅游立体业态新格局,助推非遗与旅游深入融合发展。

  狠抓非遗重点项目规划建设。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邀请黔江区民俗、传统文化、设计展陈方面的相关专家开展实地调研,编制《濯水非遗小镇建设规划》,逐步形成濯水非遗小镇“一街、一城、一市集、三馆”的建设目标,将非遗、美食、商业完美结合,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促进景区产业发展,引领高品质、差异化的旅游新热潮。

  注重非遗品牌活动的打造。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打造了鸡杂美食文化节、中国第一鹊桥会。作为濯水古镇的品牌活动和名片,鸡杂美食文化节以“5A景区+地道美食”为“配方”,游客既可品尝鸡杂,还能欣赏原汁原味的非遗展演。中国第一鹊桥会则依托濯水古镇的传统民俗文化和世界第一风雨廊桥建筑举办,通过花灯告白、喜船游江、情歌对唱、非遗美食节等文旅活动筑起了一道人间鹊桥。

  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展示展演”活动,建立“生态、基地、舞台”3个传承体系和“归口、定向”2个保护体系,开展“一年一次”总结评比,非遗保护传承机制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区26项非遗项目194名传承人及非遗项目工作人员,参与非遗进景区展示展演活动200场,网络直播2场,观众近2万人次,参加互动游客达5000人次。

  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黔江区还将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产品,推动石鸡砣土陶、濯水绿豆粉、黔江鸡杂等一大批黔江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着力实施一锅鸡杂、一个故事、一首民歌、一套标准、一批企业、一座工厂、一所培训学院、一条产业链的鸡杂“八个一”工程,推动“数字+”旅游,推动数字IP和外延产品开发。

  顺承文旅行业在新技术时代将井喷发展的大趋势,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初由全国知名公共文化专家符湘林先生联合多位业内大咖共同发起成立。

  研究院以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助力文化品牌建设为使命,广泛集聚各类专家学者、专业机构,打造“平台式”“一站式”新型文化智库,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创企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包括顶层设计、评估督导、资源导入和项目合作等。

  目前,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化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兴智库机构,业务涉及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四川、重庆、云南、福建、海南、新疆等地,深受业界好评。

  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