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影视

先撤档后删减,这国产大片不该被骂惨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8-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一波三折后,

终于等到它——

《八佰》

没想到,这是一部评价两极分化的电影。

从点映到上映,豆瓣评分从8.3降到了7.9

(温馨提示:10岁以下的孩子不宜观看本片。)

喜欢它的人很多。

有人表示,看它的过程中自己数次落泪。

有人觉得,它重新定义了国产战争片的高度。

不喜欢它的人也不少。

有人认为,自己在电影里只看到了煽情和矫情。

有人干脆说,电影的剧本太差,文戏武戏全部垮掉。

不管是喜欢的人还是不喜欢的人都在一点上达成了一致:

《八佰》的结尾突然泄了气。

01

《八佰》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

1937年10月26日,持续了两个月的淞沪会战进入末期。

鉴于这场会战的溃败已成事实,蒋介石命令大部队全线撤出上海。

彼时,九国公约的签字国即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

为了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进而争取列强对中日战争的介入和调停,

蒋介石命令88师524团第一营固守上海四行仓库,副团长谢晋元为最高长官。

全营撤退到四行仓库时,仅有400余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宣称四行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好巧不巧,四行仓库和租界只有一河之隔。

苏州河南岸,是歌舞升平的天堂;苏州河的北岸,是死伤无数的地狱。

而这,也让四行仓库保卫战成了世界上少有的被平民百姓现场围观的战斗。

看到了吗?

敌我力量悬殊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更是一场给全世界人看的戏。

88师一营的400余人,是国家的弃子,是政治的牺牲品。

既然是戏,就有开始和结束。

10月30日,在留守军浴血奋战四天四夜后,蒋介石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命令留守军撤离仓库。

谢晋元虽然决意死守仓库,捍卫作为军人的荣誉和尊严,但到底军令难违。

准备撤退的他们不知道,九死一生后等待他们的将是长达4年的软禁。

虽然四行保卫战以失败告终,但壮士们的英勇无畏却唤醒了国人的爱国意识。

当你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会明白电影中惨烈悲壮的氛围从何而来。

02

作为一部类型片,

《八佰》确实在视听上刷新了我们对国产战争片的认知。

技术上,

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这在亚洲是第一部。

布景上,

几十幢建筑全部1:1复刻不说,还硬生生挖出了一条“苏州河”。

最后呈现出了什么效果?

溢出银幕的真实。

大量的手持摄影更是让观众跟着角色共呼吸,极具临场感和沉浸感。

这种真实可感既是战争场面的真实,又是角色情绪的真实。

于是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死亡的猝不及防,和战士的恐惧或无畏。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只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还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刻画出那些身处在战争中的人。

在表现人和人性上,《八佰》有野心,也有勇气。

电影放弃了单一主角叙事,选择了刻画战争群像,并且还是非典型的人物群像。

什么意思?

电影的主角不是正规军,而是几个被临时收编的杂牌军。

他们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他们在一开始对战争和国家甚至没有明确概念。

相比国家,他们心心念念的是小家;相比战死沙场,他们更想活命;相比正规军,他们离我们这些普通人更近。

端午和堂弟小湖北之所以参军就是想看看上海什么样。

一辈子没碰过女人的羊拐,最惦念的是家里的老母亲。

只会吹牛的瓜怂老铁,最放不下的是家里的妻儿。

老算盘一心想着逃跑,哪怕是用抛硬币作弊和换装这样让人不齿的手段。

他说,

“我就是害怕,我怕我死掉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些小人物组成了战争的一角。

在战场上,不是所有的士兵都不怕死,胆小惜命怯懦也是人性。

如谢晋元、杨树生一样的英雄值得歌颂,如端午、羊拐一样的普通人也可以被讲述。

影妹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片段。

日本兵试图炸毁四行仓库墙体时,杨树生出现了。

他把遗书交给同伴,说了一声“给我妈”,然后身背炸药包从楼上跳了下去。

然后,士兵们排队站好,一个接一个身背炸药包跳下了楼,用生命阻止了日本兵的行动。

跳下楼时,他们一个个报着自己的名字,说着自己的遗言。

“娘,孩儿不孝。”“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这一段戏很短,跳楼的他们连配角都算不上,但他们跳楼这一幕却很是震撼。

战士们的英勇点燃了租界围观民众的爱国情怀,不少人甚至冒死给战士们运送物资。

赌坊的伙计刀子自动请愿去送电话线,运送途中,他死了,但电话线送到了。

看这场戏时,我们和租界的围观群众一样悬着心,为刀子紧张,为刀子落泪。

这两段戏前期没有情感铺垫,角色也都是上来就领了盒饭,但我们就是被深深触动了。

连我们都被触动了,更何况是端午、老铁他们,更何况是租界围观的民众?

03

有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有对人和人性的探讨,有对爱国精神的升华。

什么都不缺的《八佰》,为什么评价不如预期高?

一方面,它想展现的太多,以致于剧情和角色散且浅,难以令人印象深刻。

人物上。

本来,群像就不如单一主角更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偏偏,《八佰》的群像,简直不要太多。

戏份较多的,如端午(欧豪 饰)、小湖北(张俊一 饰)、羊拐(王千源 饰)、老铁(姜武 饰)、老算盘(张译 饰)、山东兵(李晨 饰)。

戏份较少的,如谢晋元(杜淳 饰)、上官志标(俞灏明 饰)、朱胜忠(魏晨 饰)、小七月(张宥浩 饰)。

租界里的民众如杨慧敏(唐艺昕 饰)、方记者(辛柏青 饰)、刀子(李九霄 饰)、教授(侯勇 饰)、戏班班主(马精武 饰)。

角色一多,每个人的戏份就会相应减少,他们的行为转变就会缺少有力的铺垫,心理活动更是寥寥。

除此之外,像老算盘这样前140分钟都在拼命进入租界的人,真的有必要在最后一刻突然觉醒吗?

如此一来,真正生动鲜活又丰满有力的角色几乎没有。

拍摄视角上,《八佰》呈现了多重视角的“看”

租界的民众在围观,各国的记者在观察。

我们通过教授的望远镜看,我们也透过方记者的相机看。

不仅如此,小湖北和端午看着租界的歌舞升平,租界的民众也看着河对岸的生灵涂炭。

看的媒介变多了,透过这些媒介看“四行保卫战”的我们不得不一直变换视角,于是就少了贯穿始终的代入感。

另一方面,电影的后半段象征性的场景太多,反倒有种模式化的麻木,

削弱了前半段的震撼,以致于前后割裂感严重

小女孩的敬礼,民众们伸出的双手,方记者拍摄的黑白影像(相机最后被毁),都让人看不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前两者更有为了煽情而煽情之嫌。

最后,原本是主角的杂牌军没了下文。

他们在断后时遭遇到了什么?他们各是什么结局?

无从得知。

最后,原本是最后一个高潮的冲桥戏戛然而止。

镜头再一转,已是今昔对比。

如此种种,都让电影仿佛突然泄了气。

角色能断,剧情能断,意象却没有断。

片中,有两个意象贯穿始终。

一个是赵子龙长坂坡单枪匹马对战曹军,一个是在四行仓库附近自由驰骋的白马。

赵子龙的意象存在于小湖北的脑海中,它象征着壮士们的孤绝处境。

当端午牺牲后,小湖北脑海中的赵子龙幻化成了端午的面目。

至此,以端午为代表的平民英雄角色被构建起来。

白马从被囚禁到被放出来,再到自由奔跑,象征着国民心中被激起的爱国情怀。

它可以逃过所有的子弹和杀戮。

只有小七月和小湖北这样的年轻一代可以驯服它。

电影结尾,身上沾染鲜血的白马出现在四行仓库的废墟中,然后奔向了远方。

它是如此自由,

别让那些指责电影“屁股不正”的言论再次囚禁它。

彼时,官员说战争背后是政治,战士却抱着必死的决心保家卫国。

此时,有人拍出了这段历史,有人却非要分出个派别。

一样可悲,一样可笑。

(别杠,杠就是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去接受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