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与绿巨人传下载文化遗产日“品”侨批:华侨华人的时代专属“微信”信访局副局长自杀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文化遗产日“品”侨批:华侨华人的时代专属“微信”
作者 孙翔
6月10日,是中国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汕头市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侨批是极其宝贵的有形文化遗产,“历历在目,凿凿有据——见证辉煌侨史,但绝不是只躺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
相比于侨批研究者的称谓,林庆熙愿意称自己为侨批“保管者”。1994年,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征集到第一批侨批档案;2004年,侨批文物馆作为中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正式开馆。截至2016年底,侨批文物馆已征集、收藏了超过12.5万份侨批,其中3.6万份为侨批原件。
林庆熙习惯以更贴近当下的方式介绍侨批,“现在人人都用微信,用于交流,也能够转账,侨批在当年也是这样的。”如此解释侨批,减少了侨批与现代人的距离感,也点明了侨批的双重功能——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
“侨批是华侨旅居海外的时代产物。”林庆熙介绍,闽南语系称银信为“批”,随着移居海外的人数增多,侨批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与国内侨眷的情感纽带。这一纽带,盛行于19世纪中期,绵延了一百五十余年。
这一百五十余年,记录了中国自近代到现代的历史更迭,更见证了新中国从无到有、由弱及强的步伐。侨批内容涵盖之广、记录之细、情意之真,构成了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草根”视角,其价值自不待言。
“侨批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林庆熙细数,侨批包含了华侨史、经济史、金融汇兑史、对外经贸史、国际关系史等等。他补充道:“侨批里有着现代快递业、海外代购、国际汇票的雏形,比现在的‘微商’早多了。”
邮品载历史。侨批收藏者李柏达介绍,在其藏品中,有两封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台山市与美国之间的侨批。一封从台山市寄出,经桂林、重庆,过印度、尼日利亚、巴西才抵达美国纽约,耗费74天;另一封仅耗时16天——取决于邮政线路的不同。
“侨批不是官样文章,它是侨胞在‘朋友圈’,更确切地说,亲友圈中的真情流露。”林庆熙认为,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承载了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一日离家一日深,万里迢迢难尽陈。外方虽然风景好,人人思乡一片心。”汕头市侨批研究者黄浩瀚分享泰国华侨陈何桐侨批中的诗句。揭阳市侨批研究者刘榕平分享自己父亲所写侨批中对祖母的思念,“恨遥隔万水千山,未能榻前尽孝,更觉彷徨不已!”
侨批,记录着时代变迁,见证着沧桑岁月,流露出人情冷暖,成为历史的记忆,文化的载体。
如今,侨批的历史价值不断受到认可,2010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但这远远不够。”林庆熙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爱好者加入侨批收集、保护、研究的团队中,成为历史碎片的打捞者和重塑者。(完)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