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领衔的研究团队编纂的《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日前发布。
周冯琦介绍说,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梳理和回顾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历程,研判和把握未来上海环境经济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助力上海生态之城建设。
上海生态环境保护分为4个阶段
周冯琦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特征显著,可分为4个阶段。
1978年-1990年为重点污染源治理阶段。改革开放前,上海是重要工业基地,工业“三废”和水污染严重。20世纪80年代,上海企业每天排放的废水量达386.6万吨,其中仅68.5万吨得到处理,水环境污染严重,黄浦江在80年代平均每年出现“黑臭”146.3天,比70年代增加了99.5天。
这一时期,上海首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废水、废气、废渣单项污染源的点源治理,对造纸、电镀、化工、纺织、皮革等12个重污染行业进行了合并、撤点、改造、治理,重点对和田路、桃浦地区等污染严重地区进行了综合治理,构建了上海现代环境保护工作的框架。
1991年-2010年为污染物总量削减阶段。这一阶段,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0倍,经济快速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了224%、废水排放量增加了27%。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一倍,随之带来的是生活源废水排放量增加了234%,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了147%。
这一时期,上海以实施污染减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目标,健全城市环境保护框架。2000年,上海开始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分阶段解决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环境问题,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经过努力,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1991年的65.3%增加至2010年的98%,工业源废水排放量则下降了74%。上海市环境法制也进一步向体系化方向发展,累计制订了近30项地方环境法规和标准。
2011年-2017年为环境质量改善阶段。这一阶段,上海城市经济增速缓中趋稳,为解决“存量”环境问题提供了机会。但由于人口大量集聚、产业结构偏重导致污染排放仍处于高位,复合型、区域型环境污染和城乡环境差异问题开始凸显。
这一时期,上海环境保护目标逐渐由污染物减排转向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以实现与上海市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上海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规划,系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此外,上海开始加强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大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并积极参与建立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2018年进入绿色发展新阶段
2018年起,上海迈入绿色发展阶段。2018年,上海正式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提出上海要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显著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成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上海正式启动实施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更加注重推进各领域绿色转型发展,形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海环保工作开始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积极的产业和环境效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累计关停“三高一低”项目6400多项,铁合金和平板玻璃、皮革鞣制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已在上海的工业目录中消失。据测算,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共计减少能源消费量超过830万吨标准煤,折算电耗相当于上海全市居民一年半的用电量;通过结构调整少排放的CO2、SO2、NOX等,相当于再造100个大型公园。
周冯琦最后指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创新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呈现出5个方面的转向:从注重点源污染治理转向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从注重区内污染治理转向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从注重政府主导转向全社会共抓生态环境保护;从注重制度建设转向强调制度实施和法治保障;从注重城市环境治理转向构建高品质城市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环境。(作者 蔡新华)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