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背后难“渡劫”滴滴症结在哪儿?
网约车行业从来就没有风平浪静之时,即使水面并无波澜,水下也会暗流汹涌。从接连发生的顺风车乘客与司机遇害案,到各大出行平台多次被约谈,网约车行业每次出现在视野中,无一例外总是会引发广泛的关注,牵动人们的神经。
就在近日,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公布了道路运输行业企业和个人违规经营首批“严重失信黑名单”,滴滴出行、美团打车等头部企业赫然在列。根据上海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公示的49条“严重失信行为清单”,滴滴出行上海分公司因未经许可或者超越许可从事道路运输相关经营活动而上榜。
要知道,滴滴刚刚在不久前的11月20日重启了顺风车业务,滴滴顺风车似乎迎来了“第二春”。就在一切即将步入正轨之时,滴滴却突然被列入“严重失信黑名单”,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当前滴滴虽已具备较大体量,且在网约车行业中占据龙头位置,但盈利仍然是滴滴的一块心病。为突破困局,滴滴或许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导致触及违规的红线,上榜黑名单也就不足为奇了。
提升运力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造成滴滴陷入困境的一大推手便是运力不足,增加运力以及提升运力效率是滴滴的当务之急。
滴滴发布的“2019春运小结”数据显示,2019年3月,网约车平均打车成功率为66.02%,最难打车的3天,全国平均打车成功率仅55%,运力难以满足需求。
在2018年春运期间,滴滴顺风车在10天内便运送乘客达758万人。2020年春运将至,而滴滴顺风车刚刚重启,正在进行试运营,运力将远远无法满足迫近的春运需求。同时,上榜黑名单迫使滴滴不得不清理大量的不合规运力,进一步急剧了运力紧张局势。
对于滴滴而言,运力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好在滴滴并没有坐以待毙,滴滴在11月29日表示将升级拼车产品。进过升级之后,拼车从快车版块中独立出来,不仅费用比之前的“一口价”更低,还将推出延误保障。
滴滴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拼车业务上线以来累计使用人次达29亿,北京约有30%的滴滴用户在通勤高峰时段选择拼车。拼车对提升运力效率的作用显而易见,这也是滴滴将拼车业务升级为独立版块的原因。
在滴滴顺风车业务尚未完全铺开,运力短时间内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滴滴大力提升现有运力的效率,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当不合规运力的清理导致运力短缺态势的加剧,合规运力推进受限的两难处境中,提升运力效率的关键性凸显。
11月26日,滴滴举办司机开放日活动,以滴滴相关部门人员现场演讲,司机打分的形式,让规则的制定者和被规则约束的人直接沟通。而在11月28日,滴滴宣布建立租车交付中心,增加租车开网约车的合法性,缓解“以租代购”被清理造成的运力减损。
无论是尝试让司机理解规则和规则的制定者,还是试图解决“以租代购”风波对网约车业务的影响,滴滴的目的都很明确,减少运力流失或者巩固有效运力。
司乘权益保障是关键
运力问题十分棘手,而滴滴顺风车业务的重启或将大大缓解运力危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重拾用户信心的挑战。
滴滴在11月20日上线试运营顺风车,也是时隔14个月后,滴滴重启顺风车业务。而在此前,滴滴顺风车曾因发生恶性安全事故而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一业务随之被下线。此时重新上线顺风车,滴滴是否已经完善了乘客安全保障措施?此外,外界也想知道滴滴为何要冒巨大的风险重启顺风车。
顺风车曾是滴滴三大主力业务(另外两个是快车和专车)之一,到2017年末,滴滴顺风车日均订单量达到200万,乘客数超过3000万,覆盖城市达到351个。尽管顺风车仅为平台日订单量的十分之一,但却是三大主力业务唯一赚钱的一个。
重启顺风车业务,不仅能带来盈利,还能补充运营车辆规模,对滴滴而言自然是一桩美事。然而,乘客遇害的恶性事故发生之后,滴滴顺风车的口碑与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能否再次获得用户信任,还需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乘客安全保障成为滴滴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12月1日,滴滴顺风车在山西太原召开的首批试运营城市用户恳谈会上,有乘客代表表示,安全方面有很大改进,但操作比较麻烦,程序很繁琐。安全功能固然重要,但用户体验也不可或缺,对滴滴而言,产品仍需持续打磨与优化。
不仅仅是乘客的切身利益,滴滴顺风车司机们同样需要更多关怀。在提升运力方面,司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滴滴此次“升格”拼车业务的同时,也对司机的收入作了调整。
《电商报》了解到,为了提高司机的拼车积极性,滴滴提出共乘计价规则。当一辆车只有一位乘客,未拼成状态里程的计价跟快车保持一致,若接到第二单和第三单,司机的里程费按照1.2倍和1.4倍计价。这种计价规则下,拼的越多,司机赚的越多。
此外,相比收入规则上的激励,派单、口碑值、平台判责等对整体收入影响较大的因素也成为滴滴此次升级的重点。滴滴司机服务部负责人表示,将为更多司机提供福利或保障。在权益保障不断得到优化后,司机们自然能够“死心塌地”为滴滴服务,对服务质量提升和运力稳定的保障均大有裨益。
盈利难题待破解
滴滴在提升运力水平,增强安保措施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为了盈利。在网约车行业,滴滴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上线6年以来,滴滴还没有实现盈利。数据显示,滴滴2018年亏损高达109亿元,滴滴创业近6年合计亏损约390亿元。
今年以来,滴滴宣布对非主要业务“关停并转”,并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涉及减员比例15%,“优化”约2000人。减员增效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但却并非长久之计,节流的同时更需探索开源之法。
近期,滴滴在开源上大做文章。在重启顺风车业务后,滴滴还在11月份上线了全新的拼车与包车业务,对规则进行了优化。
滴滴调整拼车计费规则,将对滴滴的盈利困境有所改善。更低的拼车折扣,会吸引更多用户使用这一功能,甚至拉动一些新用户试用,在整体上增加营收。
而经过升级之后,滴滴包车将采取专车车型,提供包括提前确认行程、提前15分钟等候、微笑迎接、帮提行李在内的专车服务。包车业务将服务做到细致入微,用户体验提升的同时业绩也提升在望。
当然,顺风车对于滴滴盈利的意义不容小觑。有消息称,2017年滴滴顺风车已有8亿的净利润,这并非空穴来风。从盈利模式看,顺风车司机大多盈利诉求不强,平台不需要给予补贴,也不需要买车,成本较低,因此虽然平台抽成比例低于快车,但顺风车赚钱仍然较容易。
同时,网约车监管趋严,专车、快车等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相比之下,顺风车业务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较少,既能盈利,又能扩大网约车规模,自然成为滴滴的心头肉。
总体而言,滴滴正在经历破局的阵痛,伴随有“出格”的举动可以理解,但触碰监管的红线显然不可取,滴滴此时经不起折腾。虽然滴滴发展历经坎坷,但仍然具有先发优势,只是暂时在低谷中徘徊,相信滴滴在梳理好发展战略,并将业务做精做细之后,其前途仍然是光明的。
作者:电商报 云合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